昨日,记者从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获悉,今年1—7月,成都国际铁路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42.84万标箱,同比增长12.86%,位列全国铁路港首位,巩固了在全国陆运领域的“核心地位”。
集装箱吞吐量是反映港口在国内物资交流和对外贸易运输中所起的作用,通常用来衡量港口所在城市国际贸易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在全国众多的铁路港中,成都国际铁路港集装箱吞吐量为何能位居全国第一?对当地的国际贸易又有怎样的带动作用呢?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建设陆海联运枢纽 编织完善的供应链综合解决网络
近年来,青白江区一直致力于互联互通的国际通道拓展,建设“陆海联运枢纽”,全力助推成都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都国际铁路港先后开通5条海铁联运线路,7条国际性铁路通道,已延伸至境外城市25个、境内城市14个,构建以成都为枢纽、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亚欧大陆桥。
坚持深化西向,织密以米兰、布达佩斯等城市为终端的南欧陆上直达网络,拓展中欧南线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联合鹿特丹打通跨大西洋海铁联运通道。坚持突出南向,提前谋划成都经云南磨憨至老挝、泰国的泛亚铁路中线,以成都为枢纽覆盖欧亚大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东蓉欧大通道格局全面形成。
国际铁路和海铁联运的迅猛发展为成都国际铁路港扩大国际铁路运输业务夯实了根基。经过多年发展,根据需求,不断增加已有班列的开行频率。国际班列正从成都青白江出发,由内陆朝着“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方向坚定迈出脚步,编织一张完善的供应链综合解决网络。
目前,标有“China Railway Express”的集装箱正在延伸到欧洲、东盟等五大洲49个目的国,贸易目的港也随着市场扩大增至80个。成都国际班列的“钢铁驼队”正在悄然影响着经济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发展,缩短城市之间的距离。
全面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 建设国内首个铁路智慧无人港
近年来,成都国际铁路港一方面构建了以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城厢站、大弯站多点到发的集装箱作业集群,同时配套中铁特货和中铁快运功能,规划建设国内首个铁路智慧无人港,港口吞吐能力达400万标箱。目前,已全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和口岸查验设备,目前口岸已实现90%智慧化设备覆盖。
2019年,口岸运营单位与海关建立了关务协作机制,对海关监管区内集装箱调转作业流程进行科学优化,监管堆场内操作受理时间压缩到原来的四分之一,进、出区车辆的整体通行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15分钟均压缩为3秒,实现了“零等待”的便捷通关。
成都国际铁路港将通过优化口岸堆存方案、合理安排内转集卡运力、高效配合海关现场查验等方式,以“提质、降本、增效”为目标,着力推进场站通关便利化。除了基础设施配套保障,场站工作人员也在实时跟踪班列运输情况,在班列运抵前2小时就能够通知操作人员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保证在班列到达后30分钟内完成单箱转运落箱工作。
与此同时,今年所有开行的中欧班列(成都),全程均配备有在途信息跟踪系统,精确、及时地采集运行列车的位置信息、车次和到发信息,实现班列全程自动追踪、调度和管理。
“我们将对标德国杜伊斯堡、西班牙萨拉戈萨等世界能级的国际多式联运枢纽,打造中国‘国际铁路第一港’,以供应链思维助推成都构建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加快建设供应链综合解决中心。从而带动四川乃至西部贸易和外向型产业的良性发展。”成都国际铁路港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货源结构和种类 助推集装箱吞吐量稳定增长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量3840列,占全国1/4,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上半年,进出港货值449亿元,同比增长77%。班列开行量、外贸额等班列多项核心指标继续蝉联全国领先梯队,运输货值及重载率增速全国第一。
中欧班列越拉越多,通过中欧班列进出口的货物品类也在不断增多。班列带动货物由服装鞋帽、化工品等初级产品逐渐向汽车零配件、整车、磁悬浮铁轨、纺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适铁适欧的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经分析显示,与2018年1-7月同期相比,化工类产品、汽车零配件、金属制品,企业自备箱等品类都有明显增幅。
今年来,成都国际铁路港外贸进口、出口及进出口总额同比增幅均超过200%,呈跨越式增长。其中,中欧班列高货值商品电子类、机械类产品仍是运输主力商品,货值占比达到58%;莱万特纺织机械设备、纸浆、汽配等运贸项目逐步成为落地贸易额;东盟班列新增平行进口车,同时存量瓷砖、氧化镁等化工建材类商品发运量不断增加。口岸监管量与铁路口岸外贸业务量稳步增长,仅二季度环比一季度就呈明显增幅。
“稳定货源的货量增长,保证了成都国际铁路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稳定增长。”成都国际铁路港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