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表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交通强国,意味着交通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纲要》对未来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具体可量化的目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实现交通强国,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在交通建设上,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实现交通建设事业的飞跃和发展。
逐步实现建设交通强国的量变,我们依然需要对标世界发达国家,正视一些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大但网络化水平不够,运输结构不合理、多种运输方式统筹协调不够。这就需要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多中心、网络化为主形态,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立体互联,增强系统弹性,从而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此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不足、综合运输效率效益不高。这就需要广泛应用智能高铁、智能道路、智能航运、自动化码头、数字管网、智能仓储和分拣系统等新型装备设施,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还要推广应用交通装备的智能检测监测和运维技术,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交通装备。
当然,建设交通强国,本身也是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作为交通产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物流被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作为交通大国,存在着“重客、轻货”“重交通、轻物流”的局面。这是发展当中的一个过程,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推进,必须认识到物流业是交通强国建设中的一块短板。
补齐交通强国建设中的物流短板,实现“全球123快货物流圈”这一目标,既符合交通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物流业服务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从日日顺物流的大件物流精准大数据预测,到京东物流全国城市群升级“211限时达”,再到菜鸟“全国24小时必达”宏伟愿景,以及顺丰搭建无人机配送网,行业对时效和服务的探索从未止步。不过,说到底,这是行业内在现有资源要素基础上的努力,真正实现物流业大发展的目标,从现在起,不妨将物流业的发展置于整个大交通产业振兴的角度,我们的视野将会更开阔,道路将会更宽广。
交通强国的物流自然强,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这个目标一点都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