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19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坚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克服了错综复杂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有力推进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757.5亿元,增长8.0%;财政总收入4001.5亿元,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86.5亿元,增长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21.6亿元,增长11.3%;实际利用外资135.79亿美元,增长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9.2%,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较好完成了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并实现“一个保持、四个突破”,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国“第一方阵”,人均GDP突破5万元,三产占比超过二产占比,财政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动能转换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6.1%、21.2%,分别提高2.3和4.1个百分点。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昌吉赣高铁建成投运,高速铁路实现设区市全覆盖,浩吉铁路、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井冈山机场二期扩建、兆驰LED外延片和芯片等重大项目建成投运。启动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全年为企业减负1450亿元,动力活力进一步释放。全面实施“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板块支撑更加有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41.1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7个贫困县全部达到摘帽条件、剩余38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27%,年初安排的51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2020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8%左右,其中一产增加值增长3%左右,二产增加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左右,三产增加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1.8%以上;三产占GDP比重达48.5%;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7%、2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6%;财政总收入增长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3%;新增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4700亿元;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水、空气等质量指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围绕完成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心任务,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着力扩内需扶实体,全力稳定经济增长。切实落实中央“六稳”工作各项部署,立足构建强大国内市场扩内需,加大对实体经济帮扶力度,确保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强力抓项目扩投资。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2020年纳入省级层面重点推进实施大中型项目2957个,同比增加701个、增长31%;总投资2.59万亿元左右,同比增加4100亿元、增长18.8%;当年完成投资7700亿元左右,同比增加1250亿元、增长19%。坚持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继续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工重大项目活动,建立健全项目攻坚推进机制。基础设施方面,开工建设昌九客专、瑞金机场、信丰电厂、南昌绕城高速西二环等项目,力争开工长赣铁路、瑞梅铁路,加快推进吉抚武温铁路、上饶火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兴赣高速北延、南昌轨道交通3号线、分宜电厂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赣深客专、昌景黄铁路、昌北机场三期扩建、雅中至江西特高压直流工程、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扩容等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G基站2万个。特别是以完善水生态治理、强化水资源利用为重点,推动一批水利、航运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南昌龙头岗码头二期、新余大岗山水利枢纽等项目,建成宜春四方井水利枢纽,加快推进鹰潭花桥水利枢纽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全面建成信江三级航道,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争取开工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同时,滚动谋划一批铁路、公路、电厂、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方面,开工建设南昌中微公司年产200腔体MOCVD设备、萍乡福斯特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吉安米田精密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江铜银山技改、新钢年产60万吨棒材、赣锋年产2亿瓦时新型动力电池、吉安佳合智能年产1000万片LED背光模组等项目。同时,推进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坚持“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抢抓国家专项债政策机遇,力争我省更多项目获得支持,将政府专项债、企业债、产业升级投资基金等紧密结合起来,放大政策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加快建立我省生态红线调整完善机制,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处置力度,推动保障砂石供应的政策举措落地落实,加快建立市场化供砂机制。
(二)着力激发消费潜力。深入实施促进商贸消费“五大行动”,开展赣品“两上三进”、电商促消费等活动,支持南昌建设高标准现代消费商圈,鼓励各地打造一批高品质夜间经济街区;推进老旧机动车更新替代,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着力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大力推广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5G+”等产品;深入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创建和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拓展养老服务消费新业态,扎实推进南昌普惠养老城企联动试点;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积极创建国家级家政领跑者试点城市;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深度挖掘旅游消费潜力,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工程,加快发展红色研学游、生态森林游、乡村民俗游、水上运动、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加快推进南昌海昏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都长征国家公园、明月山温泉生态康养基地、景德镇航空旅游体验中心等项目建设,支持庐山西海、安远三百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
(三)大力帮扶实体经济。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系列政策,狠抓我省已出台的182条降成本措施落实,力争全年为企业减负1450亿元以上。着力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实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扩大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试点,落实铁路运输对小微企业及中小客户实行市场化价格浮动政策。按照国家部署,进一步降低制造业电价,力争电力直接交易规模达500亿千瓦时。深入实施新一轮领导挂点开发区和企业帮扶活动,建立健全问题协调督办机制,着力帮助企业稳定重大项目、人才团队、供应体系和市场份额。着力帮扶实体企业融资,推动我省与各大银行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见效,清理规范融资中间环节,引导金融机构改进完善对民营和小微企业服务、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加大“仓单通”“订单通”等金融产品投放力度,用好股权融资、发行可转换债券、绿色债券等融资工具。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新增10家左右境内外上市企业。
同时,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保障。加快制定我省地方金融监管条例,加大对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资产、非法集资、P2P网络借贷等重点领域处置力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妥善化解存量债务、严控增量债务,加快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降低负债率,稳妥做好“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坚持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突出创新第一动力引领作用,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区域体系布局,全面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创新型市县。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全力推进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庐山植物园、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中国信通院江西分院等平台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虚拟现实(VR)创新中心等平台,力争新增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引进15家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在高校、科研院所布局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大力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计划,引导企业将减税降费红利用于科技研发投入,大力推进铜基新材料、稀土钢、硅基LED等省级重大科研攻关,加强功能性陶瓷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全面落实“首台(套)”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力争新增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深化科技成果“三权”、职称制度等改革,给予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深入实施省“双千计划”,对领军型人才团队的引进实行特事特办,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引进一批我省新兴产业亟需人才;更加注重吸引本科毕业生、技能人才等基础性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留赣比例,努力创建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综合示范区。
(二)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聚焦航空、电子信息、中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铸链强链补链扩链工程。着力提升南昌航空城、景德镇航空小镇、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南昌光谷、“中国稀金谷”等重大平台能级,开工建设阿里云(九江)数字小镇、上饶哈工大文旅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中医药科创城、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加快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等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鹰潭下一代信息网络、赣州新型功能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抓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1+8”试点,大力实施江铜和新钢“三年创新倍增”行动,对3000户以上企业实施重大工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全面完成“十三五”煤炭去产能任务。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启动工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引进培育一批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工建设南昌传化智能公路港、赣州顺丰物流创新产业园等项目。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围绕打造“物联江西”“智慧江西”、世界级“VR中心”,建设若干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开展赣州稀金谷+工业互联网试点,抓好南昌VR科创城、上饶大数据科创城、鹰潭物联网研究中心等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鹰潭三川智慧年产5万台智能水表、九江物联网模组及智能终端制造、南昌泰豪VR产城融合基地等重大项目,引进培育一批VR终端制造企业。深化与阿里巴巴、华为、腾讯、京东等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一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和试验基地。
(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入实施国家工业基础军民一体化工程,加快发展航空、军民两用电子信息、北斗应用等军民融合重点产业,打造一批重点企业、龙头工程、精品项目。完善军地对接机制,力争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以创建国家(昌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支持新余、赣县、吉水等创建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认定一批省级国民经济动员中心。
三、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关键深化改革攻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紧紧围绕建章立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力争取得更多突破,努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国家部署,进一步压减行政许可事项。提升省级和市县两级“最多跑一次”占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比例,加快推进四级政务服务“一窗受理”,提高“一枚印章管审批”覆盖面。着力打通全省各级政务“信息孤岛”,完善提升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完善提升“赣服通”功能,努力打造以诚信安全为前提、可追溯为手段、简化便捷公平公正公开为目标的“赣服通”升级版。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提质增效改革,积极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六多合一”集成审批、“标准地+承诺制”等试点经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开办注销“一网通办”、商务备案登记注册“一口办理”、电子营业执照推广应用等,以“照后减证”为重点推进“证照分离”扩面。
(二)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深入推进“百户国企混改攻坚行动”,支持江铜集团、新钢集团等省属国有企业与国内外优质企业开展市场化战略重组,完成省属国有培训疗养机构移交脱钩转企、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财政金融改革方面,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后省以下收入划分改革方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开展产融合作、普惠金融、生态金融、开发区金融创新等试点,推动绿色票据等创新产品落地,加快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农业农村改革方面,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加快建立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途径。能源改革方面,全面落实燃煤上网电价“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深化省级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加快组建省管网公司。
(三)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扎实推进“五型”政府建设,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着力整治融资、收费、政务诚信、公共资源交易、第三方评估等领域突出问题,认真开展设区市营商环境评价并及时向社会发布结果,倒逼营商环境改善。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及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和承担机制,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围绕推动垄断行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坚决消除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着力完善全省信用信息平台,扩大应用范围,加快打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最后一公里”。
四、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力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以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为引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完善开放平台功能,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深度对接融入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布局行动,以国际产能合作为重点,成立“一带一路”中国瓷器之路旅游联盟,抓好江铜哈萨克斯坦巴库塔钨矿、赞比亚(江西)多功能经济区、葡萄牙里斯本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依托国家通道、开放平台、合作机制,做实做优省际合作平台,力争赣京合作签署事项尽快落地落实,争取开发性金融更多支持我省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全面推进赣浙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赣湘边合作示范区。
(二)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复制推广国家自贸区改革经验,按照国家部署大幅放宽产业准入。深入实施招大引强“三百工程”,大力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活动,紧盯欧美日韩等重点国家及行业龙头企业,构建与沿海地区产业协作机制,办好世界VR产业大会、绿色贸易投资博览会、央企入赣洽谈会、赣台会等重大活动,实施引进重特大项目攻坚计划,狠抓项目落地率、投产率。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加强出口重点企业的监测和帮扶,努力将核心企业、关键环节留在省内。大力实施“优进优出”战略,着力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加大对企业开拓非美市场、出口转内销的精准帮扶力度,扩大我省产业升级亟需的技术、产品、资源进口。力争全年开行赣欧班列600列以上。
(三)强化开放平台支撑。积极争创国家级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试验区,加快推进九江港、南昌港、赣州港、上饶港、鹰潭港建设,加快构建以水陆空运输无缝对接、铁海江海多式联运和通关贸易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集疏运体系,逐步实现货物进境与沿海同价到港、出境与沿海同价起运、通关与沿海同等效率。高水平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核心区建设,着力建设国际瓷都,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深入推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大力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力争引进更多“5020”项目;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快实施“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建立开发区工业项目投入产出标准体系,提升开发区综合效益;支持一批省级开发区扩区调区。
五、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着力优化人口、经济布局,加快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区域协同发展。
(一)做强做优区域板块。主动对接融入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深入实施“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区域板块综合竞争力。切实落实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国土空间、城镇体系、综合交通、产业布局、生态环境5个专项规划,推动与周边市县的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作互补、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增强大南昌都市圈的辐射带动能级。支持赣江新区在科技、财税等方面加快先行先试,推动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落地,着力打造引领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切实落实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一批高铁新城、高铁试验区,推动一批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加速向高铁沿线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出台新一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文件,延长特殊支持政策,切实增强“两城两谷两带”、吉泰走廊、向莆经济带的产业集聚度;加快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后花园”。推进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转型升级发展,加快上饶、宜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推进景德镇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鹰潭智慧科创城、萍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建设,深化新宜吉六县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建好2020年290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产量保持稳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1+9”行动计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七大行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开工建设宜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赣州温氏集团年产50万头生猪养殖等重大项目。抓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建设,进一步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抓好2万个自然村组、36个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把乡镇所在地、城郊结合部等作为整治重点,健全“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加强“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改造升级农村电网2万公里。全面推进县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建管模式,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行动,推进一批城市“双修”、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项目建设,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强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环境整治,全面取消限制城镇落户的政策,健全“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总结推广赣州等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经验。深入实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一批示范镇、中心村,推进鹰潭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启动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创建。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