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是一个善于进化的行业。“供应链”的优化,从来都是一个重要命题。
“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卡尔·马克思写下了自己对于经济的一段思考,其中,他肯定了“中间环节”的重要性。
但是,在162年后,商业的“中间环节”——不管它被称为“分配和交换”、“流通”、“供应链”或者“批发”——依然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一环。
倘若经济平稳发展,这并无大碍,但一旦商业剧变,一些问题就会显现、放大、爆发。
2020年,多事之秋中。中国商业体系正在经历一次解构和重聚。
一方面,社会需求、技术条件、观念趋势都在变化,这导致“消费”风起云涌,直播带货大潮、夜市经济重生、新零售被重新定义;另一方面,生产环节也在经历四十年未遇之变,中国制造一边要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进,一边不得不面对全球市场萎缩、新一轮产业转移、成本快速上升、利润急剧减少的现实。
终点和起点的剧烈变化,催生出一种经济的“失衡”感,要重新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平衡,复制过去四十年的商业文明崛起之路,最关键的部分、最有空间的部分,只能是中间环节。
它是锁链,也是钥匙。而且,要重塑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变局之下,“失衡”的中国商业
在作家张恨水作品目录中,《丹凤街》并不出名。但在2020的夏日蝉鸣里,它再一次被屡屡提起。原因是,这部写于1940年,原名为《负贩列传》的小说,正与新时代发生共鸣——2020年夏,南京“丹凤街夜市”重启,书里书外的商贩一并鲜活起来。
但是,重生的丹凤街夜市,并非小说里的丹凤街,也不是2003年政府设立那个“丹凤街夜市”。
2003年,南京取消了市区内的诸多夜市,将从业者集中在丹凤街上。最初,这条仅仅250米长的小街上一摊难求,政府选择将这个权利给予下岗再就业的工人。
丹凤街最繁华时,服装、玩具、食品摊子紧锣密鼓,看客、顾客、居民摩肩擦踵,夜里总是灯火通明。以此谋生的摊贩生活简单,白天从南京市区内的小商品城进货,晚上将之售出,赚取的,是信息差、价格差和辛苦钱。
这样的繁华持续了许久,直到互联网时代彻底到来。忙碌的生活节奏和更便捷的购物方式,让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刺激到零售端的参与者。流量的巨大差异,让摊贩们开始思考向淘宝店主转变,但整体来说,并不成功,毕竟,他们既没有真正掌握货源,所熟悉的,也只是小范围内的用户需求和商业规则。
大部分人另觅生计,城市管理者也越来越严格,丹凤街沉寂了下来。
2020年,一个新词的提出让全国的夜市都在经历重生,丹凤街同样如此。在南京当地媒体上,“复活”这样的字眼屡屡出现。但实际上,这并不准确。当一艘船的所有零件都更换过,这条船,还是以前那条吗?
从细节看:
新的丹凤街夜市上,新的从业者众多,不同于当年自古华山一条路的下岗工人,年轻的从业者大多是斜杠青年,练摊追求的,不满足于温饱,而是收入的增量。
销售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新从业者们主动出击,不光是一边吆喝一边带货直播,还会紧跟热点写文案,围绕主题做策划。
商业流程也已完全不同。年轻人们不再去线下的小商品市场挑选、砍价、进货,而是通过网络批发平台,比如著名的“神器”1688,下单、收货、再销售。
从宏观看:
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对待夜市;多年培育后,商业和创业的氛围已经深入人心;大数据积累、数字化工具、包括5G在内的新基建正成为顺手的工具。新一代的摆摊者,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诞生,俨然已是“新物种”。
这些“蚂蚁雄兵”,出现在南京,也出现在杭州、成都、许昌……有媒体称,线上的他们、线下的他们,再加上逐渐完善的数字化通路,一起重构了“零售”。
正在经历解构、重聚、颠覆的,还有生产端。
距离南京1376公里之外的广东汕头,被称作世界玩具之都,全世界有七成的玩具在此生产,再经由各个不同的渠道,发往玩具反斗城、哈姆雷斯或者某个不知名的玩具店。
汕头市澄海区是最具代表性的玩具产业带。截至2018年,在只有378平方公里面积的澄海,玩具生产经营企业有2.7万家。同时,还密集地聚集着7000多家和玩具行业相关的设计研发、模具制造、印刷包装等相关企业,从业人数超过12万人。“玩具论斤卖”的商业模式出自澄海,制造业转型,也发生在澄海。
智能化、高端化、IP化的趋势,自当地的龙头企业开始,逐渐向整个行业扩散,然而,转型的速度,仍然跟不上变化的速度。
产业带曾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秘密之一,上下游产业的集聚,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协作程度,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但是,有数据显示,自2019年开始,利润正在离开产业带。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2月3日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995.5亿元,比上年下降3.3%。其中,制造业总利润51904亿元,下降5.2%。
2020年的黑天鹅,又加速了这种下滑。
全球性的疫情,割断了交通,外贸行业急速萎缩。这给制造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订单下降,资金压力增大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规则不一样了,昔日以代工起家、秉承薄利多销,坚信“鱼骨理论”的工厂主们,需要重新考虑内需市场,重新考虑消费者需求,却发现,既缺乏对接途径,也缺乏认知工具。
起点和终点,都发了剧烈的变化。原来的中间环节,显然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程度。
二、进化还是颠覆?
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的商业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生产、批发、零售这“三叉戟”的平衡。
几何结构中,三角形是最稳固的结构,低成本、高效能的生产,分工细致、连接末梢的批发,不断突破、不断扩大的零售,相互促进,螺旋上升。于是,短短四十年间,中国制造横扫世界。
如今,剧变的环境,让生产和零售都发生了变化。而存在于首尾之间,原本作为连接器、调节阀和风向标存在的批发行业,已然跟不上节奏的变化了。
这已经体现在杭州四季青商场、义乌小商品城、成都金花镇等全国闻名的批发基地的日常经营中。在这些全国闻名的批发市场,过去几乎是全年无休,昼夜相继。凌晨时,依然会有川流不息的进货车辆来往于此,砍价、要货、合作,电话声从每一个店面里传出,声振寰宇。
然而,疫情之下,这种繁华戛然而止。年底时屯下的货品成了库存;外贸渠道的堵塞,让批发商一股脑涌入各个国内商家群进行拓展;“自救”的声音越来越响,有些批发商进化出了“零售”的技能——一头扎进直播带货的大潮。
从某个方面上来说,“批发”是一个善于进化的行业。“供应链”的优化,从来都是一个重要命题。
1984年下半年,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以批发为手段的各类商品市场,中间环节的出现,连接起了生产端与消费端,解决了行业痛点,促成了经济繁荣。此后的几十年间,城市外扩、物流勃发、电商崛起,每一次变化的背后,批发行业也会相应进化,管理、流程、沟通机制均在不断优化,甚至趋于“完美”。
请注意,这并非一个褒义词。“完美”意味着成熟,却也意味着终结,在面对2020年,起点和终点的剧变时,批发行业暴露出来了真正的痛点:失去了弹性,失去了想象空间,还形成了自己的科层结构——掌握资源的寡头,只愿意优化,不愿意重构。
正是这种固化的“科层结构”,造成了昔日连接器的割裂和堵塞。
首先,批发环节中过多的环节和流程,最终都会累积在零售环节,造成消费者的成本上升,购买欲望下降;
其次,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将被隔断在生产端的视线之外,工厂难以因此制定精准的生产策略;
当进化不再有效,颠覆就成了唯一选择。但是,这并不容易,因为批发行业的既得利益者缺乏颠覆的动力,而新入行的从业者摸不着方向,也缺乏工具。
但幸运的是,这个沙丁鱼群并不是封闭的。早有鲶鱼梭巡于外,并带来另一条道路。
1999年夏天,阿里巴巴网站(Alibaba.com.cn)上线,这是“神器”1688 的前身,主打B2B电子商务。它相当于搭建起一个网上批发市场,让生产商、零售商直接对接——借助网络这个工具,1688实际上是缩短了中间环节,而非优化它。
1688解决了传统线下采购的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及时、诚信无保障等问题,并在长时间里与传统批发行业共存,直到新时代到来时,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产业带数字化转型报告》显示,截至目前,1688平台覆盖了172个一级产业带,约占全国一级产业带的七成。目前超过3000万中小企业依靠1688新批发提供的健全供应链能力经营。1688并非简单地把工厂货搬到网上,而是从研发、生产、销售、仓储、物流、营销等方方面面给这些工厂进行数字化赋能。在这个过程中,还为它们找到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另一端,2013年6月,1688的注册会员数就突破了1亿,当时全站超过一半的买家是淘宝卖家。2020年,这个数字实现了大规模的增长,6月的第一个星期里,就有200万商家涌入了1688,将它推至了APP下载排行榜的第一位,这些新用户,几乎都是夜市商家。
1688的规模,1688的基因,成为了重塑商业三叉戟平衡的关键因素。而从1688对行业进行赋能的案例中,也能看到批发行业重塑的方向和路径。
这个行业,必须依靠数字化进行自我颠覆,借助1688这样的工具,要从一个被动的中间环节,进化为主动的“数字中台”。
三、谁在打破天花板
6月9号,1688联合汕头开启了“新批发城市联盟”计划。这意味着,澄海焦虑的玩具生产商们,寻得了一条全新的批发通路,而它更短,也更有效。
这是1688提出的“新批发”的一个步骤。也是阿里经济体推动数字化和新基建的另一个抓手。
中国制造40年,孵化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规模虽小,但整体能量巨大。在新的变局中,它们普遍迷茫于方向不明确、渠道不顺畅、订单减少、资金链紧张、看不清行业方向等问题,如果谁能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重构昔日的商业平衡,还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眼下来看,当传统批发行业失去活力时,身处其中的参与者中,阿里是唯一有能力引导并推动一场新的供应链革命的人选。
第一,阿里掌握了行业的终端数据。作为中国消费互联网最成功的企业,阿里掌握了中国消费者最庞大的消费习惯、消费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是生产企业最希望获取的锚点,有助于从供给侧开始推动改革。
第二,阿里拥有一整套经过验证的商业操作系统,这将是所有环节进行数字化的工具,能有效缩减任何一个环节的时间、人力、金钱成本。
第三,阿里经济体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从内核、到外延,再到覆盖全行业的合作伙伴,阿里有能力实现精准突破,四两拨千斤。
第四,赋能生产、流通、消费行业这件事,阿里一直在做,尤其是2020年,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阿里反而加大了力度,不管是春雷计划,还是“新批发”,种种策略,均是为中小企业赋能,以实现行业的颠覆进化。
这将成为中国制造的第二次真正机会,借助数字化升级,中国商业环节中的三叉戟,生产、流通、消费,均有机会实现整体升级,在一个更高的位置达成新的平衡,助力中国制造、中国商业持续前行。
1984年,批发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推动了国内消费浪潮的风起云涌,一方面,促成了中国制造、世界工厂的突围和进化。2020年,第四次消费浪潮来临,生产环节面临变局,整个中国商业又站上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往前一步,就能打破行业天花板。
新世界已至,每个人都应该去争取那张船票,而不是因循守旧,做旧时代的残党。而这条时间的航船上,有人掌舵,也要有人撑蒿,远离礁石,驶向未来。
来源/财经无忌
作者/贾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