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的出现曾大幅度提高国际货运效率,而集装箱运输的线上化、数字化改革,也必能带来效率的极大提升。
来源 | 运联传媒(ID:tucmedia),作者 | 杨宏远
在数字经济时代,没有被互联网教育过的行业已经几乎没有了。五六年前,国内货运领域曾迎来「互联网+物流」热潮,互联网的介入尤其是「车货匹配」类平台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交互方式,也推动了部分运输组织方式的改变。
不过,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互联网化来得却格外晚一些。2018年集装箱运输市场全年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目前仍以每年3.6-7.8%的速度在增长,这个万亿级市场的物流却依然沿用着20多年前的行业标准。
2015-2016年左右,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开始出现互联网化的苗头。在行业内从业20多年的杨猛当时密切关注着它的发展,希望互联网化可以提高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运转效率,遗憾的是等到2018年他也没有等到一个成型的产品出现。「别人做不到的那就我们自己做。」在采访中杨猛认真地说,并于今年7月份推出了一款名为「海到」的产品,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颠覆国际集装箱物流行业的传统模式。
10月19日,云上环海创始人、CEO杨猛出席了由运联主办的「2019(第八届)物流产业创新创业大会」,参与跨境物流板块的主题路演,分享了云上环海的最新产品「海到」及其未来的发展计划。
1、流程变革提供了多方价值
杨猛在演讲中提到,国际集装箱市场目前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以海运订舱为例,先从信息流转来看,发货人要通过货代找到不同层级的订舱代理询价比价,订舱代理再根据订单情况向船公司确认舱位及价格,发货人需要了解在预计的发货时间内所配船公司有无附加费、箱使费、航程时长、是否中转、目的港有无免费的堆存等信息,这些问题经过一层层问讯,再原路层层返回。
从单证流转的程序来看,发货人要提供订舱详情,船公司出号放舱,向发货人提供入货通知;在货物装箱后,确认数量、重量,校对修改出货详情、提交提单确认。但当发货人的运输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船期变更,上述流程可能又要重新走一遍,时间上的浪费可见一斑。
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船公司信息接口按照现有代理体制不对外开放,二是涉及的环节过多和繁杂,信息传输链过长,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流程完成全部的过程。
杨猛下定决心后,和他的创始团队于去年10月份成立了云上环海,11月份将产品命名为「海到」;今年6、7月份,各个手机的应用商店及应用宝,陆续上线了「海到」用户版、司机版、PC版、司机管理版等不同版本的产品。目前「海到」产品的主要功能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手机在线订舱海上运输,另外一个是手机在线陆运叫车。
「海到」产品的设计逻辑是从用户体验出发,从用户端直达船公司,直达陆运的司机。「海到」发布后,杨猛有了一个更大胆的目标,就是将国际集装箱物流现有的效率提升10倍,费用降低一半。
「海到」如何实现效率的提升,是源于两个改变:信息确认前置和资料提交后置。「海到」平台对接舱位信息,用户确认付款后,即可获取提单号;而传统的操作中,通常情况下最长需要3天,最快也要数小时。同时,将原来需要预先提交的单证,改为后置。用户通过「海到」只需在已确认的订单截单前,陆续提交订舱详情所需要的详细资料,不需要占用时间反复确认、反复传递。
从流程上,平台将流程链通过小程序做扁平化任务分发,形成可以多人同时协作,多人在线操作,分步提交,同时在APP端生成结果,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海到」是专业司机、发货人和船的「智能匹配」平台?
「海到」的本质是什么?是集装箱运输中的「箱货匹配」「船货匹配」?杨猛解释说,从粗线条上来讲可以这么理解,但是集装箱是标准品,舱位也是标准品,所以,它更多的是多方连接,去层级的高效对接,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匹配」。但在细节和用户要求上,确实又极大的实现了需求与要求的匹配。
在「海到」平台上,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满意司机为其运输,而平台也会优化更适合的司机优先匹配客户需求,尤其是在某些商品对运输车辆要求比较多的情况下。比如说淀粉运输,不能用新的集装箱,因为新集装箱的气味会影响食品的品质,但是旧的集装箱又必须要干净、无破损,达到食品箱的要求,不然也会影响商品品质。如果达不到要求,厂家会要求司机自购隔膜,将集装箱内部做全面铺设,而购买隔膜的费用,则由司机自己承担。用户在「海到」平台下委托的同时,系统会识别出这个用户的要求记录,优先将这个用户的派车需求推送给曾经为该用户服务过的司机,从而减少错误率,降低教育成本和不必要的费用,提高用户满意度。
另外,要进入「海到」平台接单的集装箱车辆,需要经过「海到」录入和审核至少18个证件和资料,其中有12个是影像资料,门槛之高显而易见。云上环海为此还开发了一款司机信息采集APP,并且成立了一个线下团队,专为服务进出口型的集装箱车辆和司机进行信息采集和审核。
同时,「海到」和公路货运领域的车货匹配平台一样,不仅打通了信息各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当中都提供了可视化的节点,司机在每个关键节点都会提交照片,用户可以看到清晰的画面,包括集装箱的号码等信息,从而实现实时掌控运输节点及全程的位置。可以说,当用户使用「海到」时,就如同调遣多个团队,通过网络协同,打破办公环境的空间限制。
「海到」和传统的车货匹配平台最大区别,在于组织方式:
第一,「海到」只做平台扣点,不赚中间差价,货主预付运费。
以前司机要60-90天的账期才能收到运费,而通过「海到」平台接单服务的司机,可以在集装箱落箱、发货人确认后的第二天就收到运费。船公司也一样,原先至少要一个月的账期,现在运费开船就可以进行结算,加快了资金的流转。
第二,可控的计划运力。
「海到」上的运力资料都是可控的、可计划的,司机根据自己可以接单的时间打卡,即预告我什么时候可以接单。也就是说,只要司机登录「海到」APP,都是完全可以在线随时接单的;所以用户发出派车订单后,平均3分钟就可以匹配到司机。而传统的车队或接活「黄牛」无论有无规模,大部分车辆都是运行中的,闲置车辆总是少数,需要逐个落实,是无法在用户提出需求时就锁定运输车辆的。
对于云上环海未来的发展,杨猛很有信心,他认为,目前云上环海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而且与其关注竞争对手,不如专注为用户提供价值。「因为对用户而言,他们的需求无非就是快捷、便宜、可控、简单,而这正是我们初期实现的主要功能,也是我们目前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杨猛说道。
「有些公司也许认为在B2B物流领域使用APP有些超前了,而且APP的壁垒看起来也没有多高。」杨猛说:「我很认同马云曾讲过的『B2B不是生意对生意,而是生意人对生意人。』在物流领域的从业者,货代公司的主力人员,他们的工作场景已经越来越不会固守在办公室里的环境,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能够对运力和需求进行处理,已经是绝大多数从业者的刚需了。而APP从表象来看确实不是壁垒,只是一个入口、一个工具、一个连接端;如果说到壁垒的话,是背后的连接、产品思维、组织与数据中台和企业基因。」
杨猛在路演演讲中也介绍到:「海到」上线后,在启动用户的8-9月,周订单平均增长率65.73%,用户/司机留存率超过80%。当然他还有更大的目标,希望「海到」在未来三年成为60%进出口中小企业都在使用的移动应用,升级为全生态的智能国际物流平台,以「海到」产品为平台链接货主、集卡司机、船公司、配套商和维修商等。
云上环海第一阶段以「海到」APP的方式先进入市场,通过陆运的方式先介入市场,更适用于中小企业及货运代理公司;第二阶段会为大中企业提供互联网物流解决方案;第三阶段上线适用于多类型公司及物流参与者的智能物流运用系统,届时会有更多的后市场增值服务。
国际集装箱物流行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形式,让市场更高效,更便捷,仅从这个角度也会让我们期待「海到」更卓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