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举行发布会,介绍了恢复商品流通和商业秩序公祖情况。部分内容如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记者: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请问目前全国生活必需品的市场总体供应情况如何?价格是否有所回调?此外,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目前流通行业的营业复工状况如何,还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和困难?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 王斌: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对流通和消费短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交易骤降、供需复苏两弱、销售能力受挫。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及时做出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促进消费业回补和潜力释放。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积极有序推动流通业复工复产复业,各地商务部门和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取得了积极进展。流通企业复工水平稳步提高、持续向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稳中回落,市场销售触底回升。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品牌便利店和电商平台的复工率和营业额总体恢复。
截止到3月27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复工率达到了99.4%,经营商户复工已达97.6%,交易量比2月初增加了50%以上。大型连锁超市、品牌便利店的复工率分别达到了99.5%和95.4%,销售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的水平。电商平台全部开工营业,平台的商户复工率达到了84.5%,比2月底提升了14个百分点。百货商场的复工率达到了95.8%,比2月底提升了35个百分点,销售额恢复到去年同期的50%左右。餐饮、住宿、家政等企业的复工率分别达到了80%、60%和40%,销售额恢复到去年同期的35%左右。3月份以来,粮油、肉禽蛋、蔬菜等必需品的价格全面回落,3月27日蔬菜的批发价格比2月底回落了16.5%,猪肉价格比2月中旬的高点回落了7.4%。3月中旬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比2月中旬增长了7%,我们了解,一些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增长30%以上。
当前,流通企业复工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人气回升还比较缓慢,居民对疫情还存在着防范的心理,外出消费较为谨慎。流通企业复工营业,但是销售恢复情况是参差不齐的,地方和中介组织反映,美容美发、洗浴、洗染、家电维修等居民服务生活业,特别是街边的小店,还有一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开业率不高。此外,跨省人员流动仍然还有一些限制,一些地区居民小区封闭管理措施过严,禁止快递、装修、外卖、家政等人员进入,一些企业反映,复工还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手不足、成本攀升等实际困难。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的形势进一步向好,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商品流通和商业秩序有望早日全面回归正常。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疫情防控期间,电商为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农民反映自己不会上网、不会开店,更不会营销,请问有关部门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 王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支持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农产品销售。2014年以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和电商扶贫工作。目前为止,已累计支持1180个县市开展相关工作,实现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全覆盖。
抗击疫情期间,不少农民朋友通过各类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络开辟无接触的销售渠道,在快手、抖音等热门平台上面变身“带货主播”进行线上销售,对冲疫情的影响。电商进农村在畅通城乡双向流通,助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补齐了农村流通短板,二是推动农村消费升级,三是激发农村的创新创业,四是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了3975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5倍。农村地区收投快递超过150亿件,占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20%以上。
截至目前,全国农村网商突破1300万家,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国务院将20个发展农村电商成效突出的县市纳入了典型激励范围。诚如您刚才所说,一些农民朋友在网上开店,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农村电商发展还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产业基础薄弱、物流成本比较高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推进电商企业、培训机构、相关协会开展电子商务政策运营、操作、售后等业务培训,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商从业者返乡创业,努力培养更多懂得电商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够带头致富的复合型农村电商人才,带动更多的农民朋友来参与。
二是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继续推动农村物流服务网络设施共享衔接,整合县镇物流快递资源,大力发展共同配送;鼓励电商、快递、物流等企业向村镇下沉,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畅通电商进农村“最后一公里”。
三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力推进农产品的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集配设施建设,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在重点的乡镇规模化的农产品产地建设前置仓和集配中心,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效率。
四是推动乡镇商贸转型升级。引导快销、日化等企业为农民开发更多质优价美的工业产品,加强农村电商的零售网络站点,加强农特产品电商的品牌和营销,推动改造一批农村电商零售网络站点,提升农村消费品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些生产经营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调用供给各类生产生活物资,为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稳定市场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对他们是否有专门的税收优惠?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王世宇:疫情防控期间的物资生产和调运至关重要,是抗击疫情的关键环节。刚才我提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财税部门已经出台了四批税费优惠政策,在这四批优惠政策当中就有专门针对保供企业的优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的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可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全额退还。
二是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新购置设备在所得税税前一次性全额扣除,以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生产。
三是重点保障物资运输收入免征增值税,相应同时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四是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等免征增值税。这次的疫情影响面比较大、影响程度很深,特别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交通、生活服务、快递收派服务等受到影响。对此,国家出台政策,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及居民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同时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中国日报记者: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复工营业的进程,请问中央和地方出台了哪些惠及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政策措施?请问企业能够切实享受到这些政策吗?效果如何?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 王斌:流通业的经营主体超过8000万个,涉及的就业人员超过2亿人,流通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等行业,并与物流、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行业关系十分密切,直接关系民生福祉。近年来,现代流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电商平台、快递物流、大型连锁、社区商业快速发展,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为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持价格稳定,安定民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发生以后,流通企业受到较大冲击,除生活必需品以外,众多的大类销售都是大幅下滑的。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涉及将近6000万的小店,他们的经营面临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援企纾困的扶持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财税方面。刚才税务总局王司长作了介绍,我再补充一下。对所有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将3月—5月增值税征收税率由3%降到1%,对湖北境内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疫情期间对生活服务业免征增值税。将住宿餐饮业2020年发生亏损最长的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加大职业培训的补贴力度;延长纳税申报期限,推行非接触的网上办税。
二是社保政策方面。对湖北企业,免征2月至6月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对湖北以外的中小微企业免征2月至6月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2月至4月的三项社会保险费。允许困难企业申请缓缴社保。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的部分实行阶段性的减半征收,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就业和社保的线上服务。
三是在金融政策方面。为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提供专项再贷款,中央财政提供贴息的支持;对因疫情影响还款困难的企业予以展期或续贷;引导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减免服务费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低息贷款,定向支持个体工商户。
四是在降低成本方面。2月至6月一般的工商业电价降低5%,提前执行淡季的天然气价格;减免国有物业租金,鼓励地方对让利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私有用房业主、平台企业给予补贴;全国收费公路疫情期间免收通行费,允许困难企业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对小微企业工会经费实行全额返还。这是中央层面出台的政策。
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比如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地对困难行业和小微企业减免征收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承租国有物业的中小微企业免收租金,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征污水处理费、城市道路占用税等费用。杭州、广州、长沙、南昌等地出台增加小客车指标,购买新车或者新能源汽车补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措施。南京、宁波、杭州等地政府,政企联手,推出不同形式的消费券,引导消费人气回升。这些政策措施力度大、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
据了解,绝大部分企业已经不同程度享受到或者正在申请享受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一些中介组织和企业也反映,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受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尚未纳入政策支持范围,部分企业对政策了解的不够,对网上申办程序不太熟悉。一些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短缺、房租成本较高等实际困难。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地方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推动政策更好的落地,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宣讲解读,做好后续的跟踪服务。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地方支持物业平台与商户共克时艰,降低企业的租金成本。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设快递收发站、标准化菜市场、连锁便利店、停车场等便民设施,补足社区消费短板。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当前正值春耕,化肥等农资需求迎来一个高峰,而湖北又是化肥生产大省。请问疫情是否会对今年的化肥供应造成很大影响,将有哪些措施推动湖北化肥企业复工复产?
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副部长 马继红: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前期湖北省由于农资企业开工率低、人工严重短缺导致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对部分地区的春耕备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随着疫情的好转,湖北复工复产力度加大,目前湖北各个企业都在开足马力生产,人工、交通运输也日益改善,湖北的磷复肥正在积极的调往外省,对全国的农资供应起到重要的补充。
根据全国春耕农资应急调度保供组信息显示,总体上看,我国农资供应形势是明显好转的,全国农资总量是有保障的。供销合作社作为农资流通的重要渠道,系统内农资企业一是加大采购调运和储备力度。二是加强基层配送。三是创新线上线下的农化服务,全力保障春耕农资的供应。
截止到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系统累计储备春耕备耕农资达到2758万吨。供销合作总社高度重视湖北地区的农资供应情况,所属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在湖北肥料短缺期间就承诺对接供应8万吨的肥料,并且随时补足供应的缺口,向有关生产企业也积极采购10万吨的肥料,来支持企业的恢复正常运营。同时,还定向向湖北贫困地区捐助农资支持春耕生产。
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做好农资供应工作的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基层经营服务组织网点的优势,着力解决农资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及时跟进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一些县供销社的干部职工亲自上阵,或与村两委联合,帮助农户配送农资,打造流动的供销社,“大车进、小车出、一包一包送到户”,成为供销社“战疫情、抢农时、保春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真实写照。各地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庄稼医院、基层供销社等大力开展土地托管,统防统治、代耕代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努力满足农民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有序推动流通业的复工复产复业,请问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有效恢复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秩序?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 王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商务部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恢复商品流通和商业秩序,我们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部署推动。会同发改委、卫生健康等部门,部署各地强化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前提下,划分企业和网点的类别,排除不合理的限制,稳妥推进流通企业复工营业。部署加快推进供应链创新和应用试点,督促试点地区帮助企业打通堵点问题。指导各地推进步行街商户有序复工营业,尽快吸聚人气、恢复街市繁荣。
二是强化协作联动。加强与发改委、公安、交通部门等协调,及时解决企业用工不足、交通物流受阻、防疫防护用品紧缺等问题;会同邮政、工信等部门,促进快递与电商平台协调对接,推动上下游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指导各地建立横向协调平台,搭建企业诉求响应平台,积极与商铺物业、电商平台等对接,对入驻商户在房租、资金等方面进行帮扶。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部署落实“两稳一促”重点工作,出台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20条政策措施。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对个体工商户复工营业提供政策帮扶。因地制宜的出台放宽汽车限购、开展家电换购补贴、举办“线上购物节”、发放购物消费券、完善社区快递自提服务等促消费的政策措施。
四是强化服务保障。深化商务领域“放管服”改革,简化办事流程。建立家政服务人员防疫健康信息查询系统。指导地方为企业提供用工、融资、防疫、导流等便捷服务。各地通过组织直达运输等方式,积极帮助企业员工返岗,支持企业灵活用工,满足特殊时期的用工需求。
五是强化调研推广。多种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排企业复工营业面临的困难和诉求。研究提出稳定大宗实物商品消费,支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社区消费,促进发展小店经济等政策建议。梳理总结各地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及时宣传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业两手抓、两手硬、双胜利,落实分区分级精准施策方略,重点督促低风险地区抓紧取消过度管控的做法,方便群众生活。指导企业落实经营场所分类防控措施,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推动各地落实帮扶政策,协助解决复工营业难题;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畅通社区便民消费网络,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促消费活动,尽快恢复市场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