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提升国际货运通道能力工作情况。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水运局局长李天碧,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侯延波,国铁集团货运部主任赵峻出席发布会,就保障国际物流、国际快件运输、中欧班列运行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一、全力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
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水运局局长李天碧表示,受境内外疫情影响,我国国际货运出现了国际邮件积压、部分重要生产物资、医疗物资及消费品国际运输困难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升我国国际货运能力,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稳定,重点部署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成立物流专班统筹协调国际物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在国务院复工复产机制下,交通运输部会同外交部、工信部、商务部等12个部门成立了国际物流工作专班,全面协调解决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专班成立以来,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研究制定出台提高国际货运能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解决国际货运机组人员的检验隔离问题;全面做好抗疫物资外援的运输保障工作;着力解决国际邮件的积压问题。交通运输部积极协调中国邮政集团与中远海运集团开展需求对接,合作开展海运邮件的寄递业务。目前中远海运已运送部分海运邮件集装箱,运往日本、新西兰、以色列等国家。下一步,还要不断拓展航线,增加运载量。
第二,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提升国际货运能力。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增加国际航空货运能力,鼓励航空公司用客运飞机直飞货运运输。二是提高中欧班列运输保障能力,主要是增加班次密度。三是开辟国际快船运输,通过减少挂港、提高航速,缩短运输时间,为解决邮政快件的积压开辟了新的渠道。四是加强运力调配,通过口岸接驳运输等方式,保障国际道路运输的正常进行。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及时推动出台相关政策并加强落实,加强与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的需求对接和运输保障,推动国际物流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五方面保障国际寄递渠道畅通,开行“中国邮政号”
我国国际邮件和快件的运输,主要通过航空的方式,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客机腹舱进行运输的。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侯延波表示,受到海外疫情的冲击,现在国际航班大幅削减,通过货机来运输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所以客机的腹舱运输严重萎缩之后,国际邮件和快件的运输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国家邮政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应对,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国际寄递渠道的畅通。一季度,国际和港澳台邮件快件累计完成了3.2亿件,同比增长9.5%,行业呈现出逆势增长、稳步回升的态势。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持续从五个方面来保障国际寄递渠道的畅通。
第一,继续指导企业用足用好现有的国际航空货运、中欧班列、海运快船,以及周边国家陆路运输的相关运力资源。
第二,继续支持邮政、顺丰、圆通等拥有全货机的邮政和快递企业通过开辟国际新航线、增加新货机等方式来扩充运能。
第三,组织企业通过洽谈客改货,增加包机,点对点包机、寻求海运和国际铁路运输渠道以及增加海外仓等方式,来加强国际运力的供给。
第四,继续在降低国际航空货运成本、开辟国际货运绿色通道、保障供需对接、邮件和快件快速清关等方面,持续加强政策保障。
第五,继续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以及万国邮联、铁路合作组织、世界海关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联系,推动完善国际物流体系的建设和技术标准的互认,提升国际邮件和快件中转的效率,来保障国际寄递渠道的畅通。
侯延波表示,截至目前,从重庆和义乌等地始发的中欧班列“中国邮政号”共有3列。4月3日,重庆首发了“中国邮政号”,已于4月12日抵达立陶宛,该专列共44个集装箱,约300吨国际邮件,其中2箱是立陶宛政府请求运输的防疫救援物资,其他42箱国际邮件将通过立陶宛分拨发往西班牙、丹麦、瑞士、法国等36个欧洲国家。
4月10日,重庆再次开行了邮包专列,这次是43个集装箱,约265吨,预计4月20日能抵达立陶宛。4月10日,义乌也开行了“中国邮政号”邮包专列,共计50个集装箱,约350吨,预计4月23日能抵达波兰,然后分拨发往英国、德国、意大利等23个欧洲国家。
开行中欧班列邮包专列,对于有效弥补我国国际邮件航空运力不足、保障寄递渠道特别是跨境寄递渠道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就像立陶宛交通与通讯部部长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条全新的、可靠的、高效的物流通道。
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会同海关、铁路、交通等部门,在支持邮政企业每周开行1-2列邮包专列、推进进出口双向常态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欧班列快件专列相关工作,加强国际协作和信息支撑,提高跨境寄递服务效率,来更好地服务跨境电商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建设。
三、发挥中欧班列分段运输优势
中欧班列与海运和空运相比,因为是实施分段运输的,不涉及到人员检疫,从这方面来讲,具备一定的优势。国铁集团货运部主任赵峻表示,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国铁集团进一步提升了中欧班列的保障能力,助力国内的复工复产,畅通整个外贸的产业链。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确保铁路口岸安全畅通。主要口岸站都派驻了铁路局集团公司领导专门成立了专班和工作组,落实各项疫情防控要求,采取了灵活的交接办法,保证了口岸总体秩序的良好。研发了数字口岸系统,与海关在满洲里口岸站试行了信息交互,实现口岸通关全程作业无纸化,并创新了中欧班列出境的直通模式。这项措施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其他铁路口岸站进一步推广,以此来减少整个班列在口岸的人工作业量,提高口岸作业效率。
第二,加强国际铁路联运合作。充分发挥已经建立的中欧班列国际铁路合作机制的作用,在疫情期间,与沿线各国的铁路部门保持畅通的联系,联合采取一些确保铁路通道通畅的措施,及时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
第三,加大了班列开行的组织力度。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的对接,了解企业订单和整个备货情况,全力承接运输需求,及时增派力量,加强装卸作业组织,保障了班列的顺利开行。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涉及到的满洲里等五个铁路口岸,均保证了交接的顺畅、安全的畅通。中欧班列在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主要国家间均保持了稳定运行。
3月28日,武汉开出了疫情以来的首趟到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已于4月14日抵达了目的地。以此为标志,国内开行中欧班列的主要城市已经全部恢复了班列去程运输。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共计开行1941列,发送17.4万标准集装箱,同比分别增长了15%和18%,综合重箱率达到98.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特别是3月份,中欧班列共开行了809列,7.3万标准集装箱,同比分别增长了30%和36%。其中去程开行了503列,4.6万Teu,同比分别增长了49%和55%。3月份当月班列开行数量突破了800列,去程班列的数量突破了500列,这两项指标均创下了单月历史最高纪录。在整个疫情期间实现了逆势增长。目前从4月份情况来分析,中欧班列延续了上个月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国内到欧洲的货运需求增幅较大。
随着国内企业全面复产复工,中欧班列去程的货源总体看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是,从近期来看,受欧洲疫情的影响,相关国家和地区实施了一些比较严格的防疫措施,班列到达欧洲以后,公路分拨配送有所迟缓,部分工厂有停工停产的情况,员工放假轮休,口岸的通关能力有所下降。整个货物的运输时效比平时有所延长,回程货源需求也有所下降,导致整个中欧班列双向运输有不均衡的情况产生,可能对下一阶段中欧班列去回程的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国铁集团进一步加大境外回程货源的组织力度,加强铁路国际联运协作,对稳定中欧班列运输共同采取一些支持政策。同时,加强运输装备的调配和运用,来切实保障铁路口岸运输顺畅,尽可能降低疫情对中欧班列的影响。
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防疫物资44.8万件,1440吨,主要到达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捷克、波兰、匈牙利、荷兰、立陶宛等国家,并以这些国家作为节点,分拨到更多的欧洲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国际防疫合作。
四、保障海运畅通,稳定外贸运输基本盘
海运是国际货运的主渠道,中国外贸进出口货运量的90%以上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去年达到了最高到95%。今年一季度,受疫情的影响,国际贸易损失达到了3200亿美元,导致国际航运需求进一步萎缩,大幅下降。一季度,我国境内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下降了4.6%和8.5%。李天碧表示,为了进一步保障海运畅通,稳定外贸运输基本盘,交通运输部重点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对干线港口和班轮公司的运行监测。根据外贸运输需求,引导班轮公司及时恢复因疫情影响削减的航线航班。
二是减免部分企业的费用。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委,研究落实阶段性免征和降低进出口货物的港口建设费、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等,为稳外贸服务。据统计,这个阶段性降费约在70亿元以上。另外,引导大型港口企业、航运企业适当延长免费堆存期,减免租箱费等措施,为企业降低费用约4亿元。
三是协调解决冷藏箱的港口滞留问题。春节前后,国内需求下降,部分集收运通道,尤其是集卡司机出现短缺,在天津、上海港出现了大量冷藏箱积压的问题。交通运输部及时指导港口企业,地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加大堆存设施的改造,提升冷藏箱集疏运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解决疏港问题,及时恢复了正常港口生产秩序。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正常航运生产秩序。交通运输部积极与主要的贸易伙伴以及国际海事等国际组织进行沟通协调,避免针对国际航行船舶出现过度的防疫措施。近日,交通运输部还将会同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包括国铁集团,共同印发《关于当前更好服务稳外贸工作的通知》,重点从畅通外贸运输通道、促进外贸运输便利化、降低进出口环节的物流成本、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强化机制保障这5个方面出台16项具体措施。(本文根据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18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