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萍乡市物流综合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跨境物流涨价潮来袭 物流公司集体调价应对成本上升

时间:2020-05-05 10:17 来源: 财联社 点击:
江西省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示:您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进行网页播放器升级!

“订单上涨,生意很好,但是扛不过快递费涨价,我倒是宁愿订单少点。”一位在深圳做跨境电商生意的人士“大吐苦水”。

  海外疫情持续升级,跨境物流受阻,尤其是空运成本大幅上升,导致跨境物流费用急剧攀升,A股几大物流上市公司一季度盈利均大幅下滑。在此背景下,上调资费成为各大物流企业的不二之选。据了解,中国邮政调整后的美国路向“e邮宝”收费标准已较此前上涨70%,UPS、DHL也通过不同方式,上调了国际快递价格。相关分析指出,由于欧美等海外地区的疫情尚未得到明显控制,跨境物流成本可能会继续保持高位,这将继续挑战国内物流企业的调整能力。

  中国邮政提价70%

  尽管海外疫情不断升级,但做跨境电商生意的程发(化名)最近的订单量却是有增无减。他解释到:“也有生意不好的,但要看做什么。我们主要是做一些小玩具,比如拼图、工艺品。因为疫情,大家都出不去,在家玩玩这些,所以需求是增长的。”

  程发的公司位于深圳,面向的是美国多个城市的客户。虽然生意不错,但快递成本的不断增加让他苦恼不已:“订单上涨,生意很好,但是扛不过快递费涨价,我倒是宁愿订单少点。”

  程发之前一直采用的中国邮政的“e邮宝”日前已开始调整价格。他透露的信息显示,中国邮政于4月25日发出通知,从4月28日零点开始,公司旗下的美国路向“e邮宝”的资费标准将由“15元/件+85元/公斤,起重50克”调整为“15元/件+155元/公斤,起重50克”。

  算下来,一个不到1公斤的小件,其快递成本将从此前的100元大幅上涨到170元,涨幅达到70%。

  中国邮政官网的一则公告亦显示,从28日零点开始,往美国路向的“e邮宝”将收取90元/公斤的“运输附加费”,加上“15元/件+65元/公斤”的基本资费,最终的资费与程发所述的一致。

  程发还透露,平常,物流公司并不收取所谓的“运输附加费”。因为疫情爆发,造成物流成本上涨,所以才通过这种方式上调价格。

  程发目前的业务主要依托一家名为“wish”的平台,物流方面只能选择与平台指定的供应商合作。他透露,用的多的快递供应商除了中国邮政之外,还包括顺友、燕文等。但他提供给记者的一份资料亦显示,顺友近期也已数次上调了报价。

  A股上市的顺丰控股(002352.SZ)、圆通速递(600233.SH)、申通快递(002468.SZ)等均开展了国际件业务。圆通速递的一位国际件专员对记者称,近期空运价格确实“上涨得厉害”,但其并未透露圆通速递近期国际件相关产品的报价。

  成本高企挑战行业调整能力

  据了解,除本土的物流企业之外,包括UPS、DHL等也已经通过各种方式上调了资费。

  UPS此前即宣布,自4月5日起直至另行通知,UPS将实施一项临时性旺季附加费,适用于使用UPS全球特快服务、UPS全球特快货运服务和UPS全球快捷服务。DHL亦决定,自4月1日起,将临时对所有国际限时递送(TDI)快件收取一项紧急情形附加费。FedEx快递亦称,将对中国出口北美及欧洲的出口货物收取临时航线调整费,以弥补运营成本的增长。

  因为疫情原因,多个海外国家暂停国际航班,国内飞往欧美路向的航班也受到影响。由于航班减少,运力下降,空运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一位物流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正常情况下,航空运价都在10元/公斤以下,但疫情以来已经翻了数倍,3月份已经超过50元/公斤,目前已经超过80元/公斤。

  成本上升也被认为是物流行业一季度业绩表现欠佳的重要因素。圆通速递一季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大降25.74%,经营现金流净额更是减少414.77%。顺丰控股一季度净利润则下滑28.16%,申通快递一季度业绩预告亦显示,公司报告期内的净利润预计同比下滑83.96%-86.43%。

  一位不愿具名的物流行业组织负责人表示,因国际航班减少,跨境物流的整体运力在缩减,不少物流公司已经无法订到舱位。供应的萎缩必然导致运价上行,行业集体上调资费也是无奈之举。

  “目前来看,欧美等海外地区的疫情还没有明显被控制的信号,运输成本走高的趋势或许仍将持续,”上述人士进一步指出,至少到二季度,成本高企将继续挑战物流行业的调整能力。

  对此,通过采访得知,跨境通(002640.SZ)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物流方面既有自建也有跟第三方的合作,但对目前跨境物流的具体情况,其表示并不知情。前述圆通速递国际件专员亦透露,目前,各大快递公司已无法保证此前的服务承诺,尤其是时效。

  程发则透露:“顺丰的国际路线4月开始就停了,已经不让申请单号。”不过,截止发稿前,并未从顺丰控股方面确认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