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15-2030)
(公示稿)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6年08月
第一章 依据与范围
规划依据
《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第十一条指出“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根据需要编制。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的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区域内的城镇空间布局、各城镇的功能分工和规模控制以及城镇间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发展布局,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范围。”
规划定位
《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15-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是国务院新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江西省实施规划,是江西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昌九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的重要区域性规划。本规划是统筹协调城市群内跨区域发展问题,加强区域生态红线、城镇增长边界和负面清单管控的重要依据,是指导省级重大战略性地区规划建设的综合性空间协调管理平台,是科学指导各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的依据。
生态城市群的规划特色: 一是构筑全新的生态竞争力体系。以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作为区域发展的评判标准,将宜居环境提升到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认识高度,建立起“生态价值优越、产业功能优质、人文特色突出、高效空间组织、区域协同优良”的生态竞争力体系。 二是体现出宜居城镇空间建设。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理念扩展延伸至区域和城市、乡村等层面,延伸到交通服务体系建设中去,更加突出区域绿地、绿色交通、生态型基础设施等关键要素的作用。立足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统筹,建立起“生态格局保障、宜居环境优美、低碳交通通达、生态设施贯通”的宜居城镇空间布局。 |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与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的江西省相应辖区范围一致,涉及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宜春、新余、萍乡等地级市全部行政辖区和抚州市辖区、东乡县、金溪县、崇仁县,吉安的新干县、峡江县,区域面积9.23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5-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二章 目标与定位
总体目标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为契机,加快建立起开放发展新格局,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区域整体的绿色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建成“自然环境优美,人居环境一流、经济繁荣高效、人民幸福安康、人文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群与绿色城镇化先导区。
探索大湖流域地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模式,构建起区域开发与保护格局,引导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合理分布,实现城镇空间集中、集约发展;形成绿色城镇化发展新机制,引导多元化发展动力,培育绿色产业体系,并促进就近城镇化;构建起“集约、高效、绿色、人文”的城镇体系,协同建立起区域性铁路网、城际轨道网、高速公路网和高等级航道为支撑,实现无缝换乘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建立起区域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和重要资源类空间管理体制,推进南昌大都市区和流域上下游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示范。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目标
规划到2020年区域总人口为3400万人左右;2030年区域总人口为3700万人左右。2020年区域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
区域发展指标体系
落实《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的相关指标要求,对于区域整体和昌九地区分别制定约束性和预期性目标。
发展定位
1. 联动“一带一路”的内陆开放高地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联动长珠闽和中西部地区的传导作用,建成通江达海、联动陆桥的开放发展区域。进一步加强鄱阳湖各级城市与东南部沿海港口的联系,向西加强与湖北、重庆、陕西、新疆等省区的联动。进一步提升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等中心城市在国际、区域方面的门户与枢纽节点作用,发挥抚州、宜春、萍乡、鹰潭、新余的外联内引作用,构建多种形式的对外开放平台。
2. 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聚集区
立足区域的生态资源与宜居环境优势,对接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着力完善绿色产业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等方面做足文章;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重点在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大飞机与直升机产业基地、铜产业精深加工与研发基地等方面寻求突破。
3. 国家绿色城镇化先行示范区
将山水文化融入到城乡发展建设,在国内率先建成生态环境品质一流的城市群。建立起城镇发展建设的绿色化机制,推动“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统筹布局,构筑“山水林田湖城村”融合发展格局,塑造独具鄱阳湖山水风光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到2030年全部地市市辖区、县(市)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双修”走在全国前列,建成一批智慧城区、低碳社区和生态型小城镇。围绕鄱阳湖周边的小城市、小城镇实现绿色产业与生态城市联动发展,构建起生态田园城镇带。建立起“通风、清水、绿林”的生态服务空间体系,100万人口规模以上城市建成城市绿环。
4.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水文化旅游区
挖掘鄱阳湖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生态与人文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建成融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和养生健康为一体,品质一流的国际知名旅游区;拓展面向国际、对接长珠闽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客源市场,建成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重要旅游经济圈。按照全域景区模式推动“风景入城”,构建若干区域性风景游憩地。重点建设景德镇国际文化瓷都,庐山-柘林湖、三清山-婺源、龙虎山、武功山(明月山)等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建设南昌休闲旅游城市。
第三章 区域发展与保护总体布局
第一节 开发与保护总体要求
构筑“山水林田湖城村”融合发展格局
立足区域生态适宜性评价和区域水资源条件评价,建立山水田林湖为一体的生态保护空间,建立起“宜居、宜业、宜游、宜农”的城镇与乡村发展空间。合理布局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实现生态红线、区域性生态开敞空间(重要生态控制地带)和城镇集中连片建设地区的统筹发展。
生态红线保护
包括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国际、国家和省级重要湿地公园,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外一公里区域,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源地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蓄滞洪区和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区域性河道,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和地下文物保护区等。面积约占到全部面积的33%左右。
按照《江西省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区划方案》要求,一级管控区为生态红线的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开发建设许可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生态红线: 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5处,总面积273100公顷; 饮用水源保护区:根据《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有饮用水源保护区64处; 风景名胜区:有风景名胜区21处,总面积349808公顷; 森林公园:有各类森林公园80处,总面积218171.57公顷; 地质公园:有世界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省级地质公园4处,总面积378347公顷; 湿地公园: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2处,省级湿地公园34处,总面积151401公顷; 洪水调蓄区:鄱阳湖周边的洪水调蓄区有方洲斜塘蓄滞洪区、黄湖蓄滞洪区、康山蓄滞洪区和珠湖蓄滞洪区等; 生态绿地:包括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以及城乡规划中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绿地生态系统,其中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约475万公顷。 |
区域性生态开敞空间(重要生态控制地带)控制
区域性生态开敞空间(重要生态控制地带)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骨架体系,包括以山地丘陵相对密集地区、河网湖泊相对密集地区为主的重要生态敏感区,生态廊道(生物迁徙通道)、重要生物栖息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区、连片基本农田地区、区域性通风廊道、水土保持区和城乡规划中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绿地等。
区域内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实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严格控制城镇开发建设规模,限制工业园区布局,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按照土地高效、集约利用要求严格划定各级城镇的城镇增长边界,并设定城镇开发建设前置条件。
区域性生态开敞空间(重要生态控制地带): 重要生态敏感区:包括区内生态敏感性评价为极度敏感和高度敏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规划区西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 生态廊道(生物迁徙通道):区域性生态廊道:“山水林田湖”纽带,水网密集、林地丘陵密集和重要生物廊道;一级生态廊道有6条,建议控制宽度为600-1200米。二级生态廊道有5条,其功能主要为实现生态廊道网络化,提升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建议控制宽度为200米以上; 重要生物栖息湿地:总面积521222公顷,包括鄱阳湖区域湿地,保护冬候鸟集中栖息地,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生态环境治理。 重要水源涵养区:总面积94935公顷,包括拓林水库水源涵养区和仙女湖水源涵养区等,强化区域性水源涵养、水源供给、水环境改善等功能保护。 水土保持区:总面积624818公顷,包括区内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加强植被恢复与保护,强化水土保持。 |
城镇集中连片建设地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引导
规划确定2030年城镇增长边界内的城镇建设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由2014年的2.8%提高到3.6%;其中昌九走廊地区的城镇规划建设面积不超过7.5%。根据城镇与区域性生态开敞空间的关系,结合区域生态敏感性条件、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将城镇增长边界内区域划分为三类地区,包括一般性开发地区、I类有条件开发地区、II类有条件开发地区。
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与布局
规划形成“一核、一脊、两翼、两区”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核”为南昌大都市区,是全省人口与区域性服务功能的核心聚集区。加快建设南昌核心增长极,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的重要一极。
“一脊”为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组成的昌九一体化发展区,是引导环鄱阳湖城市群绿色崛起的核心地区。以赣江新区作为联动两大都市区的纽带,加快推进绿色城镇化、绿色产业集群发展。
“两翼”分别为东部的信江河谷城镇群、西部的新宜萍城镇群,是城镇化、产业化的重点承载地区,也是推进跨区域合作的门户地区。
“两区”分别为赣东北以景德镇为核心的景婺鄱城镇协调发展地区,发挥区域的文化、旅游与生态资源优势,共同建设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与生态景观游憩地;赣西北的幕阜山-九岭山风景游憩地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肺”和休闲后花园。
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信江河谷城镇群、新宜萍城镇群、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与生态景观游憩地、幕阜山-九岭山风景游憩地加强内部的区域分工与统筹,加强负面清单管理,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生态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京九、沪昆、向莆、沿江等国家级交通通道的互联互通作用,加快建设昌景黄、京福(婺源-上饶)、九景衢、景鹰、西部山区等交通通道,建设多级区域性旅游廊道,促进六大发展片区紧密联合为城市群。
合理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
到2020年,300-500万人规模大城市1座,为南昌(包含南昌县);100-300万人规模大城市2座,为九江(包含九江县、瑞昌、湖口、庐山)、上饶(含上饶县);50-100万人规模中等城市5座;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14座;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8座;5-1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4个。到2030年,300-500万人规模大城市1座,为南昌(包含南昌县);100-300万人规模大城市3座,分别为九江(包含九江县、瑞昌、湖口、庐山)、上饶(包含上饶县)和抚州中心城区;50-100万人规模中等城市6座;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19座;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5座;5-1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2个左右。
推进中心城市合理分工
南昌(含南昌县)为省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联动“长珠闽”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科教文化中心与综合交通枢纽。九江(含九江县、瑞昌、湖口和庐山)、上饶(含上饶县)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是跨省一定区域范围的经济、科教文化中心与综合交通枢纽。景德镇是面向国际的文化交往城市和赣东北的门户型城市,萍乡是面向长株潭城市群的门户城市,宜春、抚州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新余、鹰潭市重点突出专业化产业生产与服务职能。
推动昌九一体化
构筑“1+2”复合城镇发展走廊。包括昌九城镇密集发展走廊,东部蓝色小城镇发展带和西部绿色小城镇发展带,共同构筑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中脊”。昌九城镇走廊以南昌大都市核心区、九江都市区核心区为两极,赣江新区、抚州、丰城-樟树、高安等城市为增长极,走廊地带的小城镇为支点,依托轨道网络、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组成的交通走廊为骨架,构筑昌九城镇密集发展内走廊。东部蓝色小城镇发展带以滨湖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和特色服务经济小城镇为主体。西部绿色小城镇发展带以梅岭、九岭山(云居山)、柘林湖旅游辐射圈内的旅游型、生态宜居型小城镇为主体。
第三节 规划建设赣江新区
发展定位
1. 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发挥联动南昌大都市区与九江都市区的中继点作用,强化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围绕“山水林田湖”格局,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方面建设做出表率。
2. 内陆重要开放高地
在国家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设立上海自贸区的重要契机下,发挥昌北国际机场、南昌港、南昌综合保税区以及规划的昌北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提高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构建中部地区的内陆开放经济发展高地。
3. 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强化与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联动,建设国家重要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4. 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
立足区域生态环境优势,通过TOD模式引导城镇与园区的集中开发建设,努力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田园城镇,使其成为践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的样板新区。
空间范围
赣江新区范围包括南昌市青山湖区蛟桥镇、新建区乐化镇、樵舍镇,九江市永修县涂埠镇、艾城镇、共青城市茶山街道、甘露镇、江益镇,涉及南昌经开区、南昌综合保税区、桑海经济开发区、永修星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多个开发区和南昌临空经济产业区、共青城开发开放区等政策类地区,总面积465.12平方公里。赣江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范围包括:德安县至梅岭风景区一线以东,并延伸到鄱阳湖畔。
赣江新区范围: 考虑到赣江新区定位,除了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开发主体单元外,赣江新区应当包括部分城乡生态过度地带,以更好地推动相关功能一体化建设。本次规划建议设定协调区,协调区将主体功能区的开发建设相关的城乡过度地带、相关小城镇纳入,作为实现城乡空间资源统筹配置的协调区;同时考虑将南昌经开区至共青城以东的滨湖地区纳入,以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此外,考虑将推动南昌西部梅岭的保护与合理开发,也将其纳入赣江新区统筹规划建设,以探索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乡关系。
图1 赣江新区范围及区域协调发展范围 |
功能空间布局
1. 三大核心功能板块
包括共青功能板块、桑永功能板块、”双港”功能板块。其中,共青功能板块(新城板块)以共青先导区为基础,把德安县城等周边地区纳入形成以绿色产业、先进制造业、生态博览、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主的功能板块。桑永功能板块以桑海开发区和永修县城为主体,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功能新区。”双港”功能板块依托南昌空港和河港,在经开区的基础上,发展临空经济、开放型经济、保税物流、先进制造、都市工业等产业,实现经开区的转型升级。
2020年新区的城镇人口约100-120万人,城镇集中建成区面积控制在135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的城镇人口180-200万人,控制在200平方公里以内。
2. 两大协调发展区域
滨湖功能板块和梅岭功能板块。滨湖功能板块由共青、永修、新建三县市的滨湖地区构成,统筹滨湖地区开发,在保护滨湖生态、景观、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滨湖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水上运动等多样化产业,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子。梅岭功能板块以梅岭风景区为依托,在保护风景资源的前提下,积极提升旅游经济发展。
创新试点
1. 试点生态产业发展及绿色生态新区(城区、园区)建设
优先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落户新区。支持编制生态文明示范鼓励类产业目录和限制类产业目录,对鼓励类产业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
赣江新区统一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河湖水系、土地开发和景观空间的规划布局;逐步推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新建城区的基础综合承载能力;共青城市、永修县城、南昌经开区和临空经济区组团按照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要求加强投资,试点PPP模式推进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建设。
2. 围绕任务清单与负面清单,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赣江新区产业、城镇、生态环保、交通、土地开发等方面的任务清单;制定主体功能区、拓展区范围内的负面清单。依据两类清单明确规划管理事权和财权。2015年至2020年新区内新增地方财政收入全额返还用于赣江新区建设。对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免征或者减征企业所得税。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项目信贷支持。
3. 推动土地管理改革
省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对新区予以倾斜。支持新区开展土地管理改革综合试点,在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前提下,允许新区在土地开发整理和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化机制,支持全面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支持新区向国家申请开展宅基地等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
第四节 重要开发地区指引
重大开发建设地区
1. 九江对外开放新区(城西新港城)
建成江西省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桥头堡、对接上海自贸区的综合保税区,长江中游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沿江生态宜居城市。主要包括城西港区及其后方腹地,分区统筹协调好集装箱港区、临港工业和大宗物资港区建设;统筹布局临港产业区支线铁路与马回岭铁路编组站,跨江铁路通道,提高整体对外集疏运能力。加强城西港区配套生活区与瑞昌县城、码头港区的联动发展,共同建设功能完善的都市区新区。城西港区要充分预留战略发展空间,为承接高端制造业、区域性物流业和保税加工贸易业留足空间。
2. 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艺术慢城(老城文化复兴)
在保护好景德镇历史文化街区、各时期窑址遗址和历史建筑,保护好历史城区风貌特色前提下,充分挖掘存量空间探索老城区有机更新改造模式,系统整治老城区和昌江两岸的景观风貌,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体量与风格,建设成为世界陶瓷文化创意和艺术博览之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和国际陶瓷文化艺术慢城。通过建设新区适度疏解不符合陶瓷文化名城定位的城市功能。
通过老城地区的城市更新,将陶瓷古窑遗址、各类陶瓷博物馆、陶瓷文化艺术中心与研究所和陶瓷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整合在一起;结合地下文物遗址分布构建立体的历史文化空间保护网络,打造瓷都文化轴与昌江文化景观长廊。积极探索景德镇老陶瓷厂再改造利用模式,通过存量空间实现价值挖潜和品质提升;加强街坊整治,增加历史文化遗存标示,增加旅游服务设施,统一户外广告标识,改造为适宜步行和休闲的特色街坊。
3. 上饶开放合作示范区
立足上饶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统筹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以上饶的赣浙对接合作示范区(玉山、坑口铁路综合物流园区)为重点,积极建设面向长三角、福建省的承接产业发展平台。玉山、坑口铁路综合物流园区分别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强化交通枢纽与产业园区的联动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和跨界物流集散基地。
4. 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
按照《共建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求,以浏阳-上栗共建区(大瑶镇、金山镇)、醴陵-湘东共建区(老关镇、东富镇)为先导,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烟花鞭炮、商贸物流等产业;以浏阳-铜鼓大围山大沩山共建区为先导,发展文化创意、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产业。加大长株潭科技成果在合作试验区内的转化落地,鼓励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在该区域设立创新联盟基地。建立区域性旅游城镇联盟,推动领袖故里-红色摇篮、温泉体验与生态休闲、禅宗文化等旅游线路与重点旅游小城镇建设。建立跨省的水资源、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探索跨界城镇的垃圾环卫设施、污水管网共建机制。
自然与人文融合的风景游憩地
建设六片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风景游憩地,分别为庐山-鄱阳湖片区、大云居山-柘林湖片区、龙虎山-龟峰片区、武功山(明月山)-仙女湖片区、三清山-灵山片区、赣东北片区。按照全域风景旅游景区的理念加强城乡风貌景观整治工作,适时推动核心风景游憩地建设国家公园。
以婺源全域城乡风貌景观整治为经验推广风景游憩地的整治: 1) 搬迁关停主要风景旅游线路(区域绿道)两侧200米范围内分散的工业; 2) 在主要风景旅游线路(区域绿道)两侧种植风景林地,同时建设游憩观光服务站; 3) 按照特色乡村风貌建设要求,因地制宜、逐步统一新建民居样式,在村庄开敞地区、宅前屋后种植观光花卉; 4) 在风景游憩地涉及到的县(市)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将以上要求纳入规划进行细化。 |
1. 庐山-鄱阳湖片区
空间范围包括庐山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共青城市、庐山市、瑞昌县、鄱阳县、余干县、永修县、南昌县和南昌的新建区滨湖地区,将其建设成为以庐山为核心,环湖田园农业风光带为支撑的风景游憩地。在保护自然人文资源基础上,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示范性国家公园。立足九江老城区、共青城、庐山城区、鄱阳县城、都昌县城、吴城镇、温泉镇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基地)。
2. 大云居山-柘林湖片区
以云居山-柘林湖为主体,将九岭山、三爪仑、圣水堂等国家森林公园,伊山、云居山、峤岭等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共同构筑风景游憩地。在保护自然人文资源基础上,将其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后花园。立足共青城、武宁县城、靖安县城、修水县城和柘林镇、宝丰镇、庐山西海服务区等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基地)。
3. 龙虎山-龟峰片区
以龙虎山-龟峰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将上清、龟峰、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沿赣闽交界地带的自然保护区以及散布在周边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纳入其中,共同构筑风景游憩地。在保护自然人文资源基础上,将其建设成为道教文化与养生休闲旅游基地。立足鹰潭、金溪县城、资溪县城和龙虎山镇、上清镇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基地)。
4. 武功山(明月山)-仙女湖片区
以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仙女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将周边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纳入其中,共同构筑风景游憩地。进一步加强不同类型公园之间的联动,加强与宜春、萍乡和新余等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将其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休闲旅游基地。立足宜春、芦溪县城、分宜县城等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基地)。
5. 三清山-灵山片区
以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将大茅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灵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怀玉山国家森林公园、信江源自然保护区等纳入其中,共同构筑风景游憩地。加强与景德镇、上饶等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将其建成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生态氧吧。立足德兴城区和国家公园周边小城镇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基地)。
6. 赣东北片区
以赣浙皖交界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将周边地区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浮梁、婺源、乐平等县市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纳入其中,共同构筑风景游憩地。加快建设绿色旅游交通线,构筑乡村旅游线路,适时将其建成世界知名的国家公园。立足婺源县城和区域内的旅游型小城镇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基地)。
第四章 开拓开放与可持续发展局面
第一节 区域开放与协调发展策略
构筑五大开放发展平台
构建昌九走廊地区、景德镇-婺源、上饶-鹰潭(信江河谷)、宜春-萍乡、昌抚合作示范区等五大开放发展平台。
昌九走廊地区以南昌综合保税区、九江城西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国家级)、共青城生态经济试验区和走廊地区的枢纽地区为载体,建设面向长江经济带和对接长珠闽地区的开放发展平台。
发挥景德镇-婺源作为赣东北地区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以景德镇空港、景德镇和婺源高铁站建设为抓手,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温州、黄山等地的紧密互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的区域联动发展;适时推进景德镇综合保税区建设。
上饶-鹰潭(信江河谷)加强与长三角、海峡西岸地区的对接合作,提升上饶无水港和鹰潭的铁路枢纽功能,与宁波港、宁德港、福州港加强通关一体化建设,对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和福建自贸区建设;推动上饶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推动与长三角城市的科技、文化交流互动。
萍乡和宜春加快建立起全面对接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的综合交通枢纽,建立起南北通达,东西畅通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产业经济、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南昌以向塘铁路枢纽为主,抚州以向莆沿线城镇为主共建昌抚合作示范区,建设面向福建港区的无水港、产业基地与物流集散基地;加强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建设农业产业化合作基地。
第二节 完善互联互通的交通设施
构建“四横六纵”的综合运输通道
构建“四横六纵”综合运输通道。“四横”为沿江通道、常德-岳阳-九江-景德镇-衢州通道、长沙-上栗-奉新-南昌-景德镇-黄山通道、沪昆通道;“六纵”为大广通道、京九通道、向莆通道、景鹰通道、京福通道、渝厦通道。
铁路系统规划
“三横四纵两联”快速铁路网。“三横”分别为沪昆客专、武九城际-合九客专/预留池九客专(南沿江客专通道)、昌景黄客专-南昌-奉新-修水/上栗城际,“四纵”分别为京九客专、京福客专、向莆铁路、渝长厦快速铁路;“两联”分别为安庆-景德镇-鹰潭-南城快速铁路、九景衢快速铁路。
“四横五纵”普通铁路通道。“四横”分别为武九线/铜九线、常岳九铁路、浙赣线、吉安-资溪-武夷山铁路,“五纵”分别为咸宜井铁路、蒙西至华中铁路、京九线、合九线、皖赣线/鹰厦线。
加强南昌与武汉、长沙之间的城际交通联系,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在既有昌九城际基础上,建设武九城际,规划新增南昌-奉新-修水-咸宁城际(接武咸城际);在既有沪昆客专基础上,规划新增南昌-奉新-上栗-浏阳城际(接长浏城际),形成南昌与武汉、长沙之间两条快速铁路联通格局。
建立以南昌为核心的“一环八射两联通”城际轨道网。“一环”为环鄱阳湖城际铁路。建设九江-庐山-都昌-鄱阳城际(旅游专线),与昌九城际、昌景黄客专共同构成环湖城际; “八射”分别为九江方向、奉新-修水方向、奉新-上栗方向、高安方向、丰城-樟树方向、抚州方向、鹰潭-上饶方向、景德镇方向的城际铁路。“两联通”分别为新余-吉安城际,景鹰铁路(开行城际班列)。到2030年实现所有设区市和人口规模20万以上城市通城际轨道。
公路系统规划
强化跨省高速公路对接。建立起与浙江3通道、安徽5通道、湖北4通道、湖南4通道、广东3通道、福建3通道的跨省高速公路通道。加快推进杭长高速(德兴-衢州段)、彭泽-东至高速、湖口-宿松跨长江公路、南昌-上栗-长沙高速、修水-平江高速、南昌-宁都-定南高速、上饶-万年高速公路、花山界-里木高速等公路通道建设,衔接武穴跨长江高速公路。加快昌九高速公路“四改八”工程,建设南昌大都市区西部半环高速,强化都市区外围城镇之间的连通性,缓解昌九、沪昆高速公路的过境交通压力。
航空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1干、5支”的机场布局。“1干”为南昌昌北机场、“5支”为景德镇机场、九江庐山机场、宜春明月山机场、抚州赣东南机场、上饶三清山机场。
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加密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和区域性枢纽机场的航班密度,增加与航空运量前50位机场的航线数量,重点增加与西北、西南、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航线,构建“门户枢纽快线化、区域枢纽密集化、发达地区无盲化”的国内航线网络。新增港澳台地区、日韩和东南亚地区的直航航线,增加南昌与国外城市之间的第三、第四航权,拓展经停南昌的第五、第六航权。探索创新空港地区海关监管服务模式,争取入境并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部分国家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规划到2020年昌北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200万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达到10万吨以上;2030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30万吨左右。规划按照4F规模预留发展用地。
景德镇机场远期按4D规模新建,拟在景德镇与鄱阳县交界处选址。加密与国内主要中心城市之间的航线,建设区域性旅游机场;与义乌、杭州、温州等城市联合,开辟面向日韩和其它国家、地区的中转型国际航线;争取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争取入境并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部分国家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规划到2020年景德镇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左右,2030年达到500万人次左右。
九江机场引入低成本航空,加强旅游航空服务;吸引大型物流企业在九江机场布局,强化九江机场在赣鄂皖毗邻地区的航空货运服务功能。推进上饶机场建设,推动宜春机场改扩建。新建抚州赣东南机场,机场拟选址抚州-鹰潭之间,以利于推动廉价航空与旅游业发展。在萍乡、鹰潭、共青城、鄱阳县适时推进通用机场建设。
内河航运规划
1.完善干支通畅的水运体系
推进“长江—赣江”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形成干支通畅、江海直达的内河水运体系。规划形成“三横一纵”的高等级航道网络体系。“三横”为长江(九江段)、信江、赣江东河航道,“一纵”为赣江航道。
2.建设以九江港为龙头的现代港口群
整合九江港现有的五大港区,将瑞昌港区和城西港区整合为大城西港区,促进现城西港区集装箱码头的发展,增强集装箱运输效率;整合湖口港区及彭泽港区为彭湖港区,为临港及鄱阳湖-赣江东部腹地提供运输服务。南昌新港规划东新港区、鸡山港区、张洲港区、龙头岗港区、樵舍港区、昌东港区等六大主要港区。积极推进城市群内的鄱阳县、樟树、余干、鹰潭、万年、乐平、景德镇、新干等内河港口的扩能与升级改造。做好新干港与新余等产业基地的联运工作。
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与集散中心
建设六个一级旅游集散中心,提高南昌大都市核心区在旅游航空和铁路运输为主的运输服务水平,完善九江都市核心区、景德镇-婺源地区、上饶、宜春、鹰潭的旅游综合交通服务功能。建设抚州、新余、萍乡、共青城、樟树、乐平等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协助一级中心组织旅游集散。
研究串联庐山(星子县城)-共青城-吴城镇-象山镇-梅岭、安义县城-靖安县城-宝丰镇-罗平镇-柘林湖镇-白槎镇-安义县城、上饶市区-临湖镇-灵山-三清山-婺源县城-清化镇-瑶里镇-鹅湖镇-湘湖镇-景德镇市区-涌山镇-洪岩镇-三清山的旅游观光火车(轨道)。
第三节 构筑绿色产业体系
打造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以南昌及赣江新区为核心,景德镇、新余、抚州、九江、上饶、鹰潭、宜春、萍乡、樟树-丰城为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规划期末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重点依托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航空研发制造、电子信息及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培育北斗卫星通讯制造、智能设备制造等产业。在南昌、景德镇、新余、抚州等地,建立以江铃、昌河等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布局: 南昌及赣江新区:包括国家级南昌高新区(包括南昌航空科技城)、南昌经开区、昌北机场临空经济区、桑海开发区、共青城开发区等,重点发展航空研发制造、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北斗卫星通讯制造、智能设备制造和有机硅等产业。 景德镇:以国家级景德镇高新区为主,包括乐平经开区,重点发展航空研发制造、高科技陶瓷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现代高科技医药制造等产业。 新余:以国家级新余高新区为主,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光伏制造等产业。 抚州:以国家级抚州高新区为主,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 九江:以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砂湾工业区)为主,重点发展临港先进制造、矿产精深加工等产业。 上饶:以上饶经开区和万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余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别为东西两翼,重点发展光伏、电力能源、特色精密机械等产业。 鹰潭:以鹰潭国家级高新区、贵溪工业园区为主,重点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 宜春:以宜春经开区为主,重点发展锂电光伏、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产业。 萍乡:以萍乡经开区、湘东陶瓷产业聚集区为主,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陶瓷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和其它非金属新材料等产业。 樟树-丰城:以丰城高新区、樟树经开区为主,重点发展精品陶瓷、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 |
建设五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在既有资源加工型产业园区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产业链的延伸和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强化生态处理功能,提高园区集中治污能力,建成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型园区。重点建设丰樟高地区、新余、鹰潭、萍乡和湖口-彭泽五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适时申报国家级循环产业示范区。
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丰樟高地区:整合各自的产业,并接收从南昌转移的相关产业,加强大气、水污染治理,降低对南昌大都市区的污染。丰城建设废旧钢铁、新兴建材循环利用产业园区,高安重点建设陶瓷建材综合循环利用产业园区,樟树重点建设中药、生物医药制造的生态工业园区。丰城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 新余:依托国家城市矿产基地招牌,建设钢铁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基地。 鹰潭:整合鹰潭和上饶等地的铜产业加工业,以铜资源的再生利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萍乡:建设以煤炭深加工及相关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九江湖口-彭泽:以临港产业区为主,建设能源电力、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
促进电商、清洁能源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
大力促进电子商务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鼓励本地创业、吸引人员回流。以农业电商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激发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创新活力。在乐平、婺源、万年、余干、鄱阳、铜鼓、修水、上栗、玉山等县市试点电商产业聚集区(县镇两级电商产业聚集区、淘宝村)等优惠政策。
推动种植业、畜禽养殖、渔业清洁生产,推广农作物、林竹、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节能型太阳能蔬菜大棚。推广乐平“光伏发电-大棚种植”一体化工程经验,进一步加大对农作物生物质能源发电、大棚屋顶太阳能发电的支持力度。
建设四大旅游经济圈
以九江市、景德镇市、婺源县、上饶市等重要旅游目的地为主体,包括鄱阳湖东岸地区、乐平市、德兴县、玉山县等,建设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的“赣北山水文化精粹旅游圈”;以南昌市为中心,包括昌西80-100公里范围内的风景旅游区、传统村落和沿赣江的特色农业休闲景观区,打造面向省内及邻近省份的“都市休闲度假疗养旅游圈”;以宜春为中心,联动新余与萍乡,串联周边的山岳、湖泊温泉等风景旅游区,共同打造“赣西休闲度假疗养旅游圈”;联合鹰潭市、抚州市的风景旅游区,打造 “赣东溯源养生问道旅游圈”。
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重点旅游区: 率先将庐山、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景德镇古窑打造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景点旅游景区;将武功山、明月山、高岭-瑶里、龟峰、共青城、庐山西海、仙女湖、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星子温泉打造为国内知名的精品旅游景区;将南矶山湿地、灵山、梅岭、樟树、大茅山、三爪仑、江西武夷山等打造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旅游景区。 |
培育赣鄱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以景德镇、南昌、抚州、萍乡、共青城、乐平为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陶瓷文化艺术、数字传媒、出版物、动漫游戏业、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鼓励发展农村手工艺品、民间演出和乡村文化旅游,建设一批特色文化镇、村。省政府重点支持景德镇以老城为主体的陶瓷文化创意基地建设,支持文化艺术创业街区(艺术创作聚集区)、各种类型的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
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基地:大力支持老陶瓷工厂的改造利用,大力加强历史传统手工陶瓷遗址的保护,整合陶瓷批发市场共同建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省市政府在改造老旧厂区、产业税收方面给予更大优惠政策;鼓励土地混合利用,在规划管理方面探索新思路。将景德镇建成集陶瓷工业遗存保护区和集创意设计、文化交流、陶瓷商贸、展览展示、旅游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新区。 南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梅岭、青山湖区,利用传统街区和山林小镇,引入书画文化创意、数字媒体文化创意和都市休闲文化等功能,建成服务外包文化产业基地和都市文化创意基地。 抚州(临川)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文昌里老街、梦湖为主体,引入戏曲文化创意、数字媒体和都市休闲文化功能。 萍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立足安源动漫产业基地,制定入驻动漫创意企业及相关企业两年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动漫产业基地。 共青城数字文化产业基地:积极引入影视娱乐、动漫与创意设计、现代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共青城文化展示中心,打造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乐平赣鄱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充分挖掘乐平的赣鄱戏曲艺术,将乐平的古建筑建设与装饰工艺相结合,建设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省市政府在盘活古村落资源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
培育健康、养身、医疗等休闲产业
在赣江新区、昌抚合作示范区、抚州市辖区、共青城、鄱阳县、都昌县、武宁县和鄱阳湖滨湖地区、柘林湖、仙女湖周边的旅游小城镇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在土地供给、融资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
鼓励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在稳步推进彭泽核电基础上,大力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规划到2020年各类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占全部地区的8%以上,到2030年达到20%以上。建设风电2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30万千瓦基地。在南昌、九江、新余等工业区建设区域性热电联产工程,推广机动车节能省油技术。支持鄱阳湖东岸的农业大县,丰樟高地区、新干和峡江等县(市)推广生物质能电厂建设及并网发电。
区域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 加强电网、天然气管网、储气库等能源供应网络建设。建设500千伏双回路环网,扩大220千伏电网覆盖面,形成以50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骨架、以220千伏输电线路为分输网的电力传输网络,增强供电可靠性。结合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二线等天然气气源落实情况,推进环湖输气管网二期及城市燃气管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逐步实现环湖县级以上城市及工业园区天然气全覆盖。 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和生物质能,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在对候鸟栖息地和候鸟越冬保护等问题系统论证的基础上,利用鄱阳湖地区的风能资源优势继续推进风电开发,建设长岭、老爷庙、大岭等风电场。推进洪屏、三湖、龙头山等水电储备项目,完善电源结构,增强电网调峰能力。建设秸秆、沼气等大中型生物质集中供气和发电示范项目,示范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
第四节 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与安全体系
统筹区域水生态系统
1. 加强水生态功能区建设
对鄱阳湖流域内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重要渔业水域等水资源类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保护,实施长江暨鄱阳湖源头水资源生态保护工程。把鄱阳湖滨湖控制发展带、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主要河流源头区,仙女湖、柘林湖等重要水源涵养区,作为湖区和流域生态功能及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建设区域。对其他以水源涵养为主导功能的区域及在保护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优先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2. 加强水源地保护
严格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在城镇集中供水区依法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取缔污水排放口,实现保护区污水零排放。重点针对电镀、化工、皮革加工等可能对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产生影响的行业(企业),必须建设独立的废水处理设施。
3. 建设区域性海绵体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全面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尽可能不改变汇水径流系数、汇水时间和汇水流量,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70-85%。推进南昌、新余、萍乡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
建设城市与自然联动的生态服务空间
立足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农业景观区域推进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的有限改造,倡导环城郊野公园和区域绿道系统建设,构筑生态服务空间。
1. 郊野公园
生态休闲型郊野公园,以森林、水系、湿地等自然资源为主,结合规划区发达的“一湖五河”水网格局和鄱阳湖区外围的低山丘陵地貌建设。农业观光型郊野公园,依托规划区西南部和南部及鄱阳湖环湖地区密集分布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农田生态林、农业生产基地构建。
环城郊野公园系统建设要求; 坚持“生态优先、系统保护、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郊区的都市农业区、特色风景林地、风景名胜区,滨水空间建设都市郊野公园系统。到2020年,南昌都市核心区、九江都市区的郊野公园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其它设区市的郊野公园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20万规模以上县(市)达到10平方公里。 示范性城市郊野公园:南昌昌北城市湿地公园、上饶云碧峰城市绿心、九江赛湖环城绿地公园、景德镇环城郊野公园(景德镇南山郊野公园、浮梁森林公园、郭璞峰森林公园的扩大与一体化)、鹰潭西湖郊野公园等。 |
2. 区域绿道网
建设“国家级-环鄱阳湖-都市区(城镇群)-城乡社区”四个层次的绿道网。城市人均GDP 达到8000美元以上的城市应率先开展绿道网规划。
参照美国国家级步道的理念,建设黄山-景德镇-鄱阳湖-庐山-九岭山-幕阜山,黄山-婺源-三清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閣皂山-仙女湖-明月山-武功山三条跨省的国家级绿道。
以鄱阳湖地区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市郊野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址、历史风貌特色镇、特色乡村为基础,以鄱阳湖及其周边河流为纽带,以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所在中心城市、滨湖田园风光城镇、旅游服务型镇为节点建设区域绿道。
建设串联城乡重大生态功能区和历史文化遗址的都市(城镇群)绿道,发展郊区休闲经济和都市休闲农业。
以城市、镇所在区域的公共绿地、郊野公园和开敞绿色空间为载体建设社区绿道。结合绿色开敞空间配置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设施用地上限不超过绿色开敞空间总用地面积的2%。
不同层次的绿道网规划指引: 环鄱阳湖区域绿道网: 从中心城市出发,穿过城乡结合部郊野公园,连接休闲娱乐场地、风景林地和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田园等的区域性绿道。空间上主要沿市郊自然的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尽量保持自然属性,绿道宽度建议控制在200米左右。规划建设八大区域绿道,包括赣江、信江、抚河、饶河-昌江、环鄱阳湖田园城镇带绿道、庐山-柘林湖-云居山-梅岭-南昌、庐山-都昌候鸟保护区-高岭与瑶里-景德镇-三清山、南昌-青岚湖-龙虎山-龟峰等跨市的区域绿道。 都市区(城镇群)绿道网:主要依托位于城市建成区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和田野 乡村所构建的廊道,重点将城郊地区的郊野公园、农家乐、休闲娱乐场地串联在一起,且形成连接中心城区的回路系统。到2030年,南昌大都市区的绿道网长度超过100公里,九江都市区和其它城镇群的绿道网长度超过30公里。 城乡社区绿道网:主要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串联主要公共绿地、文化体育等设施、城区的文化遗产地区和山林水系的廊道,主要为步行、自行车提供空间,绿道宽度宜在10米以上。城区段的自行车慢行系统、游客中心等布局应与城乡社区绿道网相衔接。到2030年,设区市城区的绿道网长度超过50公里,20万规模以上县城超过10公里。 |
保留区域性通风廊道,控制廊道开发强度
通过优化城市主要街道、水系和风景林地等开敞空间布局,构建通风排热功能的天然冷源系统,给城市带来更多新鲜空气。在盛行风方向增加或拓宽街道、保护和修复河道,在街道和河道两侧种植树木,加强绿化;城市工业区下风向受影响显著,各城镇组团间有必要构建隔离廊道,有条件的地区隔离廊道至少控制为1公里。下位城乡规划应提出通风廊道规划布局的具体技术指标要求。
充分考虑通风廊道布局,建立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制度,综合评价对区域大气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火电、石化、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等项目的环境影响,做好项目选址工作。加强南昌-九江-宜春、上饶-鹰潭-抚州等区域重大项目的环境保护合作,对有重大影响的大气污染项目加强联合审批。
健全流域性防洪减灾体系
继续推进鄱阳湖区与五河干流、重要支流的综合治理,完成47座重点圩堤应急防渗工程和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第五个单项除险加固,完成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第六个单项工程和五河重点段防洪治理工程及九江长江干流河段河道整治、五河尾闾等重点河段河(湖)疏浚工程建设,开展鄱阳湖区重点圩堤续建配套工程建设。
加快五河控制性枢纽工程的论证与建设,增强对河湖洪水的调控能力。加强沿江河、滨湖地区重点城市的防洪建设,构建城市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控制滨湖滨江城市发展边界,避免城市盲目向洪水高风险区发展,满足防洪、排涝、生态以及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的需要。
重大流域性防洪要求: 重点地区和重要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鄱阳湖区重点圩堤湖盆地区抗御湖口站22.5米洪水位(吴淞高程)、五河尾闾区防御各河达20年一遇洪水标准;南昌市城市防洪标准100年一遇,结合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运行提高至200年一遇;九江长江大堤防洪标准要求达到1954年型洪水设防要求,八里湖堤、十里河堤、赛城湖堤、芳兰湖堤防洪标准50年一遇;上饶、鹰潭、新余、宜春、萍乡、抚州等设区市城市防洪标准50年一遇;景德镇防洪标准20年一遇,结合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运行提高至50年一遇;重点县(市)城市防洪工程及保护耕地5万亩以上重点堤防20年一遇。加快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重点地区中小河流基本达到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 |
第五章 提高城镇群聚集效能
第一节 促进都市区、城镇群紧凑高效发展
统筹都市区、城镇群的各项功能设施布局
构筑“都市核心区(中心城区)、外围县城、重点镇、专业镇、中心村社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以“一区多园”模式推动大型产业园区、农林产业基地和物流园区在都市区内统筹布局。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统筹协调好上游城镇、产业区排污口与下游城镇取水口布局,适时推进一体化给排水系统建设,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区域公交一卡通工程,建设一体化的电力、通信、环卫等设施体系。
建立生态环境监管地区,建立起城乡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加强郊野公园建设,建设区域绿道。稳步推进城市周边低丘缓坡未利用地的综合整治工作,保护好都市区整体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文化空间格局。
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九江都市核心区应破除行政区划限制,推进产业经济、公共交通、住房保障、文化旅游、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建设;逐步统一各产业开发区的土地开发政策和投资强度要求;注重城市总体设计和整体风貌特色保护。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
建设3个具有跨省辐射作用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分别为南昌、九江、上饶。南昌与九江共同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上饶面向长三角城市群的枢纽功能,增强鄱阳湖城市群参与区域竞争的竞争力。以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和九江都市核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共同构筑联动长珠闽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强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沪昆(浙赣)城镇发展带的交通集疏运作用,引导城镇与产业空间的协同发展。
建设4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分别为景德镇-婺源(组合型)、新余-宜春-萍乡(组合型)、鹰潭、抚州-南城(组合型)四个组合型枢纽,分别服务于赣东北、赣西地区与赣东南地区。
第二节 加快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
建立“产业-创新-城镇”联动发展格局
构筑“一核、六带、一环、多区”的“产业-创新-城镇”联动发展格局。“一核”为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重点发展区域性金融商务、总部经济、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中介信息服务等产业,引导服务业功能区聚集发展。“六带”分别为南昌-赣江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九江沿江产业带、昌抚(州)-昌新(余)现代制造业带、景(德镇)-乐(平)-鹰(潭)、信江河谷、新宜萍现代制造业带,促进走廊地带园区与相邻城镇的产城融合发展。“一环”为环鄱阳湖的生态农业与田园小城镇发展带。“多区”为依托各小流域的生态农业、本地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形成的特色经济发展地区。
促进产业集群与创新服务基地的融合发展。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的城市为主建设“创新、创业、宜居”为一体的产学研服务体系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其中南昌、景德镇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鹰潭、新余、上饶、宜春、樟树-丰城和赣江新区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条件的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创新人才服务中心、小微创新孵化器。
推进“交通-物流-产业”协同发展
构筑昌九物流协同发展网络,发挥九江港、南昌新港的物流集散功能,组织昌九走廊沿线地区产业园区的产品与物资运输;强化南昌综合保税区、九江(城西港)的保税加工物流体系建设。
构筑昌南物流协同发展网络,发挥昌南地区、铁路与公路枢纽优势聚集大型物流企业,联动京九、沪昆、向莆走廊地带的产业园区,联动南昌大都市区的都市消费网点。
构筑景德镇-鹰潭-上饶、萍乡-宜春物流协同网络,立足于本地特色的商品市场和产业基地建设物流配套服务基地。
构建“风景入城”的城景联动发展机制
城市地区,尤其是旅游服务中心城市应完善面向旅游服务的综合功能和设施建设;发挥环鄱阳湖的生态资源、旅游与文化资源密集优势,引导“城区、园区、景区”在区域、城市、县市层面上的融合发展布局。推广婺源县、鄱阳县经验,在自然与人文融合的风景游憩地探索以县(市)域单位为基础的景区与城镇一体化布局模式,对景区发展地区给予适当的土地指标和财政优惠政策支持。
第三节 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分区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1. 一体发展地区
承接城市产业外溢,与都市区、县市域范围内其他城镇形成互补联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郊镇,应适时调整区划建制,使行政职能向城市街道社区转型。加强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加大非农劳动力就业培训类设施建设。发挥好中心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衔接转承作用,使城郊镇成为都市区重要的公共服务拓展区及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外围载体。预留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城市功能转型拓展所需空间。
2. 平原交通走廊地区
推动中心城市、县(市)城区与周边的镇、旅游区融入交通走廊地带一体化发展。依托产业集群、商贸物流业、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平原地区县城、重点镇和专业化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集聚能力;以公共交通一体化为先导推动市-镇联动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城乡兼业实现本地城镇化,配套相应的落户保障政策。
3. 生态廊道地区
提升县(市)城区、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农村地区兼备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与粮食作物种植环境,应注重农产品加工、销售模式的转变。鼓励镇村产业联动发展,建设一批集电子商务、物流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特色小城镇。
4. 滨湖水网地区
以县(市)城区和重点镇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鼓励发展就业吸纳能力高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划定以滨湖生态农业为主,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培育一批滨湖田园风光小城镇,将田园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业与发展农业主题庄园区结合。
5. 山区
引导部分人口向平原地区疏解转移,将生态脆弱地区村镇人口向县(市)城区、重点镇集中。遵循适度分散与据点集中相结合的空间布局模式。提升县(市)城区综合服务水平,培育一批专业性农村服务中心,培育生态型小城镇。
第六章 推进绿色与宜居城乡建设
第一节 提高城市设施的综合承载水平
以常住人口为基础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
1.总体要求
到2020年实现城乡享有基本公共教育、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到2030年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达到全国平均以上水平。依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统筹布局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和社会福利设施。
到规划期末,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40%以上,城乡每千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50张以上,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5张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达到1.5平方米以上。每千人口医院病床数城乡比缩小至1.8比1,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城乡比缩小至1.5比1。县县均有三星级以上的数字影院和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图书馆、文化馆,乡乡建有综合文化站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或农家书屋,户户通广播电视和网络;区域内95%的乡镇、8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
2. 大力提升鄱阳湖东岸地区县城、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
以鄱阳县、万年县、余干县、都昌县和乐平市为主地区人口规模大且分布稠密,0-14岁人口比重和65岁人口比重也位居全省前列,但相应的基础教育、卫生医疗机构数量偏少,尤其是农村地区师资与医生人数严重不足,省政府应加大投入扶持力度。
完善城市快速公交与慢行系统
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到2020年,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到2030年,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建成城市轨道达到300公里以上,九江都市核心区达到150公里以上,其它100万人口规模以上城市的快速公交线路长度超过80公里。实现南昌、九江、上饶等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1000米半径、公共汽(电)车站点500米半径的影响范围覆盖规划区内98%以上的人口和岗位;中等城市以公共汽(电)车站点500米半径的影响范围覆盖规划区内80%以上的人口和岗位;小城市以公共汽(电)车站点500米半径的影响范围覆盖规划区内60%以上的人口和岗位。支持南昌开展国家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建设。
改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城市高密度分区、大型公共设施和重要交通枢纽周边、各等级城市客流走廊等高强度步行聚集区,步行网络密度不宜低于14公里/平方公里,人行道最小有效通行宽度不应低于3.5米,地面步行道、行人过街设施与公共交通车站、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的公共空间顺畅衔接。推广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租赁点服务半径宜为100-250米。
城市水源工程建设
加强城镇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改善单一水源供水的状况。平原地区城镇备用水源以地下水和第二河流为主;山地丘陵地区城镇备用水源以小型调蓄水库为主。
城市-园区的污水设施工程建设
城市和县级污水处理设施重点提高脱氮除磷效果,中心镇和水源保护区、重要沿江沿湖地区、重点流域建制镇加快启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其它地区推广因地制宜的分散型处理工艺,鼓励具备条件的城镇相邻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到2020年,规划区内每个工业园区至少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工业废水能力应满足园区产业和配套功能污水处理要求。
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满足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排污口处于水环境敏感区域的出水标准由一级B提高至一级A。到规划期末,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和重点镇、滨湖控制带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一般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以上,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到2030年,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抚州、瑞昌、共青城、高安、丰城、樟树等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城、“五河”及鄱阳湖生态敏感区周边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区域内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南昌市、九江市建成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城市。到2020年,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
积极推进综合管廊建设
加快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积极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统筹各类管线设置,规划入廊管线不得在廊外另行敷设,既有管线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管线改造逐步迁移至综合管廊。
第二节 提升城市发展建设的宜居水平
推进绿色城市、绿色社区建设
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内所有设区市的城市新区,赣江新区、滨湖地区县城达到国家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要求。倡导生态理念导向的城市开发建设,按照“绿色、生态、低碳、宜居”理念规划布局住宅生活区、工业区和休闲娱乐区。切实推进国标绿色建筑技术在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等方面的推广;系统规划设计城市水生态系统,减少极端灾害天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
有条件的城市新建设社区以邻里单元为基础,结合公交枢纽、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公共绿地相结合的绿色社区。优化社区土地使用空间、功能布局和社区生活圈。在城市老旧社区推广透水地面、雨水回收、绿色屋顶等绿色低碳技术,改善风、热微环境;推广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减少社区资源能源消耗。
山水融城风貌特色建设
各级城市应按照所在地理地貌单元的自然属性和风景要素,构筑“山水融城、城景相依、人景互动”的城市风貌。到2020年,所有设区市、县市编制完成城市总体风貌设计,完善城市风貌设计师顾问制度。
各城市风貌特色指引: 南昌展示“揽山入城、河湖环绕”的滨水城市风貌,强化“一江两岸”、“双城拥江”的城市空间格局特色。 九江展示“山、湖、江、城” 相互交融的独特城市景观,塑造“庐山风物、浔阳夜语”的城市整体特色形象。 上饶展示“一江六河、两山多丘”的城市景观格局,构筑“山色、水影、古城”相交融的城市整体风貌。 景德镇构建“一江两岸”城市景观格局,打造山水环境秀美并颇具人文情怀的千年“瓷都”风貌。 抚州做好城水联动发展的景观文章,构筑环城水系景观风光带,串联城市各组团的公共服务中心。 宜春建设安全舒适的最佳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休闲旅游城市,体现“八峰三脉一条江”的新山水格局。 萍乡围绕“萍水乡愁”立意,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塑造赣西山水名城的风貌特色。 鹰潭建设“江湾环抱、多园入城“的城市景观格局,建设鹰潭联动贵溪的十里信江风景画廊。 新余建设现代化能源科技新城景观格局。 滨湖地区县(市)城区:建设开敞的城市生态廊道,与湖区形成相互联动的景观空间格局,充分利用滨湖地带建设集公园、游憩、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湖风光区。 |
城市重点滨水地区整治
结合滨江地区的防洪工程、开敞绿地、景观小品、文化与休闲娱乐设施建设,融合地方文化建设滨江景观长廊,在南昌、景德镇、抚州、鹰潭、宜春的城区结合滨江用地功能调整率先开展整治行动。进一步整治违章排水口,加强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逐步搬迁对水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建设滨河风景林地和慢行系统。到2020年,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的滨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长度达30公里,县市域(中心)城市达到10公里。
制定城市、社区人文行动指导意见
加强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通过既有建筑和设施的充分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多样性,提升旧区环境品质。倡导 “小规模、渐进式、多方参与”的更新方式,促进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业主获利并保护了历史文脉和延续传统记忆。保护传统建筑地域特色,擅用本地材料建设质朴人居环境,并避免模仿。
加强城市“微循环”建设
健全支路为主的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改造道路微循环,强化支路网建设,着力提高路网承载能力。以及重点功能区、交通枢纽、旧城更新地区及交通热点地区周边为主加快推进道路微循环系统。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道路面积率达到15%以上,2030年在2020年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修复水系,构筑“水系微循环”。立足海绵城市建设,建立水系微循环系统,沟通河道水系;饮水入城工程,加快沟塘水渠治理进度,实施城市水系微循环;加大城区滨水绿地建设、治理力度;结合城乡环境整治、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河道整治。
做好去库存工作
南昌、九江、鹰潭、新余等城市引导商业、商务办公楼宇的去库存工作,鹰潭、新余、上饶、宜春、抚州等地市和住房库存压力大的县(市)城区要加大棚改项目、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货币化安置力度。对于去库存压力特别大的地区,应暂停住房、商业出让用地的招拍挂。
为进一步促进创业、创新工作,按照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相关规定,依法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培育并规范租赁市场。不再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公共租赁住房货币化补贴制度。
棚户区综合治理
坚持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将棚户区改造工作纳入城市更新规划,棚户区改造要体现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依托棚改项目的实施来优化城市功能组团布局,提升区域的功能设施水平与宜居环境品质;同时将城市产业升级需要与居民生活、生产需求相结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整体推进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地制定棚改安置方式,总体上按照拆除重建型、补充完善型、有机更新型等方式加强引导。坚持优先考虑就近安置改造方案,确因用地限制的应实行原地和异地建设相结合,避免原地改造方案中大幅提高容积率。充分利用存量土地,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和具备“净地”条件供应的储备土地优先用于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
在传统安置模式基础上,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货币化安置比例不低于50%。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健全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建立社区确定便民点选址,规划、城建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着力打造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创造便捷社区生活。将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修鞋铺、自行车修理摊、菜摊等便民设施统一分布于社区便民点内,并予以统一管理,在保证市容整洁有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加大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环境、社区治安的全面创新试点。到规划期末,城乡社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百户社区居民拥有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在外出就业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重点解决好农民工留守家属的关爱服务。建设若干引领城市活力的标杆性市民活动空间,由市场建设主体为获取容积率奖励或满足开放项目定位等,提供绿地、广场等空间。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
分类引导乡村治理
1. 城郊型村庄
应借助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非农就业、产业延伸和组织变革等,通过土地产权和建制转变,采取“镇改街”、“村改居”、“农转非”的方式,直接纳入城镇建制,将村庄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与城镇规划进行衔接。
2. 滨湖型村庄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充分利用村庄土地肥沃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在此基础上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培育特色农家乐休闲产业,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该类型村庄应采取中心村集聚模式,加强对滨湖生态敏感地区村庄的整治力度,原则上要逐步迁移到生态敏感地区以外的中心村或保留村,以生态移民为主,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建设新型农民住宅区的方式;确需保留的个别村庄将严格控制发展规模,允许进行旧村内部改造,但不得建设新村。
3. 丘陵平原型村庄
应充分利用周边的耕地资源,推进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集中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专业村。
4. 山林型村庄
发挥人居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产业。应强化中心村的集聚带动作用,通过加强村庄迁并工作,积极引导村庄向邻近大型居民点或中心村迁移。
引导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集中配置
鄱阳湖地区平原地区以5000-6000人为服务基准设立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山地丘陵、滨湖地区以2500-3000人为服务基准设立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镇(乡、农场、林场)建设6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村庄建设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站。
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社区服务站,配置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健身场所、农牧技术服务点、农村养老服务点、村邮站、警务室、农村公交招呼站和垃圾收集点、应急避难服务点等设施。因地制宜地推进低成本的环保卫生处理技术。
建设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 赣东北陶瓷-戏曲文化生态实验区
整合赣东北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依托景德镇、乐平、浮梁、婺源等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共同建设融陶瓷文化、赣鄱戏曲、茶文化和徽文化建筑为一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区,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试验区。立足景德镇、婺源县城、乐平城区和江湾镇-大畈镇、洪岩镇、鹅湖镇等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基地)。
2. 赣鄱平原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实验区
整合南昌都市区范围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沿赣江、抚河沿线的传统村落或生态村落,包括安义南部、樟树南部、丰城东部、分宜南部、进贤西部、东乡南部、金溪东北部、新干赣江沿线等地区,建设赣鄱平原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实验区。保护好赣鄱平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村落格局与建筑风貌特色,挖掘农耕文化人居文化内涵建设农业文化体验区。立足安义县城和梅岭镇、李渡镇、瑞洪镇、象山镇等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基地)。
加强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推进鄱湖风貌特色100村、山区风光特色100村建设。加强对传统村落的规划与风貌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规划。传统村落规划应强调以周边山水环境为统一单元,推广乡土建筑,积极修缮乡土建筑。依托区域绿道网串联传统村落,培育特色农业与休闲农业,延续提升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运用市场力量活化村庄经济,调动民间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投资、集资、入股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工作。
建设农业休闲公园,推动农村服务经济多元化
南昌大都市区周边建设20个示范农业休闲公园,每处面积在2公顷以上;其它中心城区、县城周边建设5-8个示范农业休闲公园。
发挥市场机制加快农村耕地的流转
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他们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连片开发经营;引导和扶持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各类企业、科研机构、城镇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土地流转。
第七章 引导六大功能区协调发展
第一节 南昌大都市区
南昌大都市区定位
江西省核心增长极、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之一和开放发展新高地、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生态人文都市。
分阶段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中部地区对外开放门户之一。到2030年建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区域性金融与商贸流通中心、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鄱阳湖山水文化名城、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休闲城市。
空间组织
规划形成“核心+廊道+节点”的空间结构。“核心”是指半径15-20公里的都市核心区(地铁覆盖范围),由中心城区(江北城和江南城)和边缘组团(双港组团、瑶湖组图、九龙湖组团、昌南组团)构成。“廊道”指依托区域交通设施形成的半径50-70公里范围内的城镇发展廊道,包括昌九(南昌—九江)、昌抚(南昌—抚州)、昌丰(南昌—丰城)、昌景(南昌—景德镇)和昌鹰(南昌—鹰潭)五个主要城镇发展廊道以及昌高(南昌—高安)、昌奉(南昌-奉新)、昌靖(南昌—安义—靖安)三个次要城镇发展廊道。“节点”为以上城镇发展廊道上的县(市)城区、重点镇。积极推进金溪县、崇仁县、新干县和峡江县与都市区的相邻城市紧密联动发展。
沿昌九、昌丰和昌抚廊道分别构建昌北城镇组群(赣江新区)、丰城-樟树城镇组群和抚州临川城镇组群。引导文港-李渡、丰北(同田-上塘-梅林)、三里-梅庄-瑞洪、余干-乌泥、进贤-泉岭、东乡-圩上桥、高安-石脑等等小城镇地区簇群发展。
引导产业分区有序聚集
1. 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
依托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小蓝经济开发区及南昌临空经济区、南昌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汽车机电、新材料、精密仪器、家电、食品饮料等产业。立足红谷滩、东部城区、南昌高新区、南昌县中心区等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总部经济、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培育健康养老、教育医疗、体育健身等产业。南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书画文化创意、数字媒体文化创意、都市休闲文化、服务外包文化。依托梅岭、艾溪湖等城郊地区和万达文化城等重大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2. 抚州片区
以抚州中心城区、东乡为重点,包括金溪及崇仁等县市,建设都市区南部产业聚集区及休闲旅游功能区。抚州市依托高新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制造、机械机电、纺织服装。建设临川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崇仁、金溪培育香料香精为主的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3. 丰樟高片区
以丰城、樟树、高安为重点,打造大都市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丰城市依托高新区重点发展循环工业、精品陶瓷、新能源、富硒农业、食品加工及商贸物流;樟树依托经开区重点发展中医药、盐化工、食品酒业、家具、电子商务等产业;高安发展陶瓷建材循环产业、LED光电、纺织服装等产业。发展樟树乡村旅游、高安禅宗文化旅游。
4. 湖东片区
以进贤县、余干两县为主,建设都市区东部生态农业产业聚集区与休闲旅游功能区。重点发展医疗器械、新型水钻、富硒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等产业。
5. 九岭山片区
以安义县和奉新县、靖安县平地为主,打造生态产业及休闲旅游功能区。逐步引导“两高一资”产业退出,适度发展纺织服装、家用机械、竹木加工、生态农业产品加工、旅游制品等产业。建设南昌梅岭旅游产业聚集区、靖安旅游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产业。
6. 昌北片区
以永修县及周边乡镇为主,建设对接南昌的产业合作示范区,重点建设有机硅创业基地,发展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机电、有机食品加工等产业。
重点小城镇指引
包含35座重点小城镇,其中农林特色型小城镇2座,矿产资源开发型小城镇2座,文化生态旅游型小城镇8座,工业带动型小城镇10座,商贸物流型小城镇4座,城市近郊型小城镇9座。
构建都市生态服务空间
1. 内圈绿环
围绕南昌中心城区外围规划建设绿环宽度8-10公里,面积1200-1500平方公里的南昌都市区大绿环;分为四大特色主题,分别为梅岭风景名胜区、赣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昌东(青岚湖)国家湿地公园、昌南田园郊野公园。
2. 外圈绿环
在都市区外围50-80公里范围,结合“山水林田湖”构筑三大生态板块。东部以余干、进贤两县及鄱阳湖滨湖地区为主建设滨湖农业型生态功能区,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与休闲农业;西部以安义、靖安、奉新县市为主体建设山林型生态功能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南部以閣皂山和抚河两岸为主建设低丘田园生态功能区。同时沿着南昌大都市区向外放射的高铁、城际铁路、国省道和主要干线公路建设走廊绿化隔离带。
3. 构建区域绿道
以南昌市为中心,以梅岭-滕王阁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向九江、景德镇、鹰潭、抚州、新余等方向布局区域绿道。组织市区及郊区的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滕王阁风景名胜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象湖风景名胜区、西山万寿宫、小平小道景区、安义古村落群景区等自然和景观资源;依托鄱阳湖组织鄱阳湖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汪山土库景区,余干县的康山候鸟自然保护区;依托赣江串联丰城市的富硒生态谷、洪州窑遗址,樟树市的吴城遗址、中国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筑卫城遗址和阁皂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依托抚河串联进贤县的华夏笔都文港镇、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军山湖景区和抚州市的拟砚台景区、临川温泉风景区等。
控制并预留好通风廊道
规划结合自然条件和城市近地季候主导风向预留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沿赣江两侧、梅岭东侧浅山地带和东部南北方向构筑三条主干通风廊道,宽度原则控制在200米左右;同时沿城市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构筑次要通风廊道,宽度原则控制在30米以上。在城市主导风向上游,应主动降低城市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降低热岛效应;增加绿地、湿地面积,形成城市空气清洁冷源。
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规划管控
1. 城际铁路网
建设“八向放射”的都市区城际铁路网络,到2030年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与外围所有县(市)城区通城际轨道。在既有昌九城际基础上,规划新增南昌-奉新-上栗城际铁路、南昌-奉新-修水城际铁路、南昌-高安城际、南昌-丰城-樟树城际(远景预留延伸至新宜萍城镇群)、南昌-抚州城际(远景预留延伸至南城),远景预留南昌-鹰潭-上饶城际,并利用规划昌景黄客运专线开行城际列车。
预留好市郊铁路线,覆盖100公里范围城镇,包括昌北机场-永修、昌北机场-赣州西站、昌北机场-安义、九龙湖-高安、九龙湖-奉新、南昌西站-向塘-进贤、向塘-丰城等方向的市郊铁路。规划昌北机场、九龙湖和向塘三处市郊铁路枢纽站。
建立区域公交一体化体系
结合城际轨道网和市郊公交线布局,逐步实现80公里范围内的城际公交一体化。提升城际轨道的硬件设施水平,按照公交化模式实现高密度、快速开行;开行大站快车、跨行政区的分区段车、站站停慢车等多种公交组织线路。加强城际站及其公交车站的换乘接驳,逐步实现南昌大都市区内的一卡通交通服务。近期在南昌-永修-共青城,南昌-向塘-抚州,南昌-丰城-樟树方向率先实现公交一体化。
生态环境保护
南昌市与永修县、余干县等周边县市联合保护鄱阳湖生态核心保护区,保护好赣江、抚河、信江生态主廊道。南昌西部与宜春东部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工作,保护好南昌饮用水源地,控制好赣江污染排放总量。加强抚州北部与南昌南部抚河流域的水环境联合治理。在丰城-樟树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内加强对煤炭、火电、建材、陶瓷、光伏等产业的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排放标准。
鄱阳湖湖区周边地区加强水产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防止畜禽养殖业的污水和粪便的无序处理,减少农业种植和养殖化肥农药施用量;沿鄱阳湖划定3公里限制开发区,实施以限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为控制核心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建立赣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环保和水资源调配协商机制,推进用水定额管理和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推进计划用水管理。抚河流域加强水利设施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提高用水效率,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
抚州与进贤县加强抚河-盱江生态主廊道和梅江生态次廊道的保护。保护好南昌的青山湖、艾溪湖、城区“四湖”和赣江两岸整体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好抚河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推动抚河水利防洪工程与城市景观工程建设相结合,建设三江交汇处生态公园。
推进昌抚一体化
加快推进向莆铁路和福银高速公路江西段沿线的城镇与产业园区建设,两市共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向轴带上的工业园区聚集;发挥抚州良好的生态农业资源,沿抚河建设南昌大都市区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提升南昌至抚州的国省道技术标准等级,规划建设南昌至东乡的快速通道;规划建设南昌至抚州的城际轨道铁路,开通城际公交线。
引导南昌产学研项目向抚州转移,加强两市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交流合作;两市联合建设一批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发挥南昌与抚州各自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建设区域旅游游线,立足区域绿道系统建设统筹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一体化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南昌与抚州市协商共同推进昌抚合作示范区建设,共同建设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面向台湾地区的开放合作示范区。
完善“双城”功能体系
按照“双城”发展格局完善中心功能体系布局。南岸以八一广场的传统商业商务办公中心为主体,联动高新区、南昌县等组团;北岸以红谷滩为核心的金融商务办公为主体,联动赣江新区、九龙湖等组团。逐步引导高新区、经开区、昌东工业区的部分工业用地“退二进三”;整合九龙湖、昌南地区的功能,与红谷滩新区实现合理分工;南昌县城整体融入南昌中心城区,重点协调好昌南组团与九龙湖之间,南昌县城东部组团与昌东工业区之间的功能分工;立足赣江新区开发建设,整合临空经济区、经开区、南昌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区,避免重复建设。
塑造人文城市风貌特色
依托赣江和市区内的大湖,组织串联公共空间、文化设施和景观旅游资源,把南昌建设成为大气有文化、审美可感知的著名文化都市。进一步突出南昌包容的城市性格,引导培育南昌本土的创新文化,逐步培养开放包容、勇于拼搏、乐于改变的精神气质。
第二节 九江都市区
发展定位
立足沿江港口与临港产业区分工协作,引导昌九走廊城镇聚点开发,建成长江经济带上重要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游度假胜地。
城镇化空间组织
以九江都市核心区(九江城区、瑞昌、湖口、庐山)为主,“共青城—德安”为副,彭泽、都昌和其它重点小城镇等为支撑建设九江都市区。推进“瑞昌—九江市区—九江县—庐山”的一体化发展,加快人口和产业向沿江和京九走廊地区聚集,培育“湖口-蔡岭-景德镇”、“瑞昌-武宁”和“武宁-德安、共青城-都昌”三条次要交通廊道上的小城市和小城镇。
城镇等级规模指引
到2020年,规划形成100-300万人规模大城市(II型)1座,为九江(含九江县); 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2座,分别为共青城-德安、都昌。
到2030年,形成100-300万人规模大城市(II型)1座,为九江(含九江县); 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2座,分别为共青城-德安、都昌;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座,为彭泽。
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临港产业园区的环境污染监控,强化入江、入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修水源头地区、庐山、都昌、共青城等地区的水污染排放总量,严格控制湖口-彭泽区域大气污染排放总量。
严格限制庐山以东工业区无序发展,严格控制环庐山地带、赣江口两侧地区的高污染产业发展;加强湖区的水环境治理,保护好水产种质资源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处理好防洪蓄水与城市生态绿地发展的关系。
产业园区统筹
重点围绕九江国家级经开区、瑞昌经开区、湖口金砂湾工业区、彭泽工业区发展临港先进制造、矿产深加工、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和临港物流、商贸博览等现代服务业。九江县、湖口县及彭泽县将根据各自条件错位发展。共青城-德安发展有机硅、食品加工、服装纺织及影视娱乐、动漫与文化创意设计、现代媒体等第三产业。都昌县发展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等产业。
依托庐山、鄱阳湖、柘林湖等风景旅游区,建设庐山旅游产业集群、庐山西海旅游产业集群、浔阳古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共青城旅游产业集群、庐山旅游产业集群。
重点小城镇指引
包含12座重点小城镇,其中文化生态旅游型小城镇2座,工业带动型小城镇4座,商贸物流型小城镇1座,城市近郊型小城镇5座。
区域绿道建设
依托庐山-鄱阳湖风景游憩地的建设,以庐山风景名胜区和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核心,组织九江县、德安县、庐山市、共青城市和都昌县的自然人文资源,构建区域绿道网。区域绿道串联九江市辖区的中华贤母园,九江县的桃花源景区、东林大佛景区,庐山市的白鹿洞书院、秀峰景区,共青城市的庐山国际高尔夫球会、共青城胡耀邦陵园、吴城古镇景区和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庐山风景名胜区的区域绿道向西联系瑞昌市的铜岭殷商铜采冶遗址,向东串联湖口县的石钟山景区和彭泽国家森林公园。
第三节 信江河谷城镇群
发展定位
立足沪昆走廊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加强与福建省的产业协作,建设江西省东部重要门户,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山水人文风光旅游区。
城镇化空间组织
以上饶(含上饶县)为中心,联动玉山县、横峰县、铅山县、弋阳县,同时融合三清山-灵山、武夷山等风景游憩地;以鹰潭城区为中心联动贵溪市、余江县,融合龙虎山-龟峰、武夷山等风景游憩地,共同构建沿信江河谷分布的“城景一体”城镇群。
城镇等级规模指引
到2020年,规划形成100-300万人规模大城市(II型)1座,为上饶中心城区(包括上饶县); 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3座,分别为鹰潭中心城区、贵溪、玉山;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5座,分别为横峰、弋阳、铅山、万年、德兴。
到2030年,规划形成100-300万人规模大城市(II型)1座,为上饶中心城区(包括上饶县); 50-100万人规模中等城市1座,为鹰潭中心城区;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5座,分别为贵溪、弋阳、万年、玉山、德兴;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3座,分别为余江、横峰、铅山。
生态环境保护
结合信江环境容量,提高项目准入门槛、限制高污染行业规模,优化项目选址;控制排污总量,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加强对铜产业的重金属污染监测控制,开展水和土壤生态修复。做好上饶与鹰潭的信江流域、景德镇与上饶东部的乐安河流域的生态环保工作,与景德镇协调饶河水系的开发与保护。协调好贵溪铜产业基地布局与鹰潭取水口的关系。
保护好三清山-武夷山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廊道,控制好上饶与玉山之间、上饶与铅山之间、铅山与弋阳之间的2-5公里宽生物迁徙通道。建设鹰潭和贵溪之间的郊野休闲公园。严格控制城市信江上游、云碧峰森林公园地区的工业无序发展。
产业园区统筹
依托上饶国家级经开区、鹰潭国家级高新区、鹰潭经开区、贵溪经开区、鹰潭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其中,上饶以太阳能光伏、光学制造、汽车配件三大产业集群为主,鹰潭以铜基新材料、铜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生物医药、绿色水工等为主。玉山县、横峰县、弋阳县、铅山县等,依托各自的省级产业园区发展有色金属加工、新能源电池、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德兴市、万年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三清山旅游产业集群、月湖都市旅游产业集群、龟峰旅游产业集群、龙虎山旅游产业集群、铅山旅游产业集群。
重点小城镇指引
包含17座重点小城镇,其中矿产资源开发型小城镇2座,文化生态旅游型小城镇4座,工业带动型小城镇6座,城市近郊型小城镇5座。
区域绿道建设
依托龙虎山-龟峰风景游憩地和三清山-灵山风景游憩地,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龟峰景区和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分别组织区域绿道网,并联动武夷山、景德镇等地区。沿龙虎山-龟峰山脉组织贵溪市的上清宫景区、嗣汉天师府、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弋阳县的龟峰景区和广丰县的铜钹山九仙湖景区,沿信江组织上饶集中营旧址景区、鹅湖书院景区和玉山县的怀玉山景区;向北组织两条次级绿道,一条串联万年县的神农源风景名胜区、裴梅贡米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一条串联德兴市的大茅山风景名胜区和上饶的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并向北对接乐平的洪岩仙境景区。
第四节 新宜萍城镇群
发展定位
立足沪昆走廊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的紧密合作,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走廊,工贸一体、创业宜居示范区,具有全国示范的“林田湖”城镇群地区。
城镇化空间组织
以新余城区为中心联动周边的小城镇,以宜春城区为中心联动万载、上高及沪昆走廊地带小城镇,以萍乡城区为中心,联动上栗县、芦溪县等小城镇,共同融合武功山(明月山)-仙女湖风景游憩地,共同构建“城景一体”城镇群。
城镇等级规模指引
到2020年,规划形成50-100万人规模中等城市3座,分别为新余中心城区、宜春中心城区、萍乡中心城区; 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1座,为上高;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3座,分别为分宜、万载、上栗。
到2030年,规划形成50-100万人规模中等城市3座,分别为新余中心城区、宜春中心城区、萍乡中心城区; 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3座,分别为上高、分宜、万载;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座,分别为上栗。
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保护城市周边低缓丘陵山区,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好袁河、温汤河、南庙河、新坊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做好水污染的联合监控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产业园区统筹
新余以新余国家高新区、袁河经开区为主,发展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新材料、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宜春以宜春经开区为主,加强与分宜、万载、上高的产业互补协作,发展锂电光伏、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机电制造、节能照明、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等产业。萍乡以萍乡经开区为主,联动芦溪、莲花、上栗等工业区,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配件、煤炭深加工循环经济、金属与非金属新材料、电瓷设备、电子机械、特种材料、风电设备、花炮制造等产业,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以宜春为旅游集散中心城市,推动三地的旅游业联动发展,重点建设仙女湖旅游产业集群、明月山旅游产业集群、武功山萍乡旅游产业集群、安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重点小城镇指引
包含20座重点小城镇,其中文化生态旅游型小城镇1座,工业带动型小城镇9座,商贸物流型小城镇1座,城市近郊型小城镇9座。
区域绿道建设
依托武功山(明月山)-仙女湖风景游憩地的建设,以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为重点,沿河流和武功山组织区域绿道网,并向西对接湖南,沿武功山向东延伸。沿河流组织新余市的毓秀山国家森林公园、仙女湖景区,宜春市的袁州谯楼、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明月富硒生态农业观光园,莲花县的玉壶山风景名胜区等,并向上栗县的杨岐山风景名胜区、万载县的三十把自然保护区延伸,与幕阜山-九岭山风景游憩地对接。
第五节 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与生态景观游憩地
发展定位
深入挖掘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加强周边山体林地保护,借力景德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与周边50-100公里范围风景旅游区加强联动与协同,建成世界知名的陶瓷文化名城和艺术博览之都,国际知名的美丽乡村旅游区,电商产业聚集区。以景德镇为核心,联合婺源县、乐平市、鄱阳县共同构成撬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支点,建设面向国际的旅游集散中心。
城镇化空间组织
以景德镇城区为中心(含浮梁县城),紧密联动乐平,带动婺源、鄱阳县及其城市周边的传统村落,融合赣东北风景游憩地、三清山-灵山风景游憩地,共同构建“城景一体”城镇群。
城镇等级规模指引
到2020年,规划形成50-100万人规模中等城市1座,为景德镇(含浮梁); 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2座,分别为乐平、鄱阳;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座,为婺源。
到2030年,规划形成50-100万人规模中等城市2座,分别为景德镇(含浮梁)、鄱阳; 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1座,为乐平;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座,为婺源。
生态环境保护
景德镇与上饶东部共同保护乐安河流域生态环境,严格控制重金属超标排放,建立重大污染事件责任人处理制度,抓好乐安河的重金属污染和昌江河的水污染综合治理。严格控制陶瓷、化工、火电等行业的节能降耗,整治落后产能。鄱阳湖湖区周边地区加强水产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防止畜禽养殖业的污水和粪便的无序处理,减少农业种植和养殖化肥农药施用量;沿鄱阳湖划定3公里限制开发区,实施以限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为控制核心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控制好主城区与浮梁之间的区域绿地,严格控制昌江南侧山体的开发建设,做好昌江的污染监控工作。
产业园区统筹
以景德镇高新区、景德镇陶瓷工业区(浮梁)为主,发展陶瓷新材料、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家电制造、有机食品加工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特色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业。乐平积极调整产业门类,淘汰化工类产业,发展塑料装饰建材板块、食品饮料加工、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培育戏曲文化产业;婺源适度发展木竹深加工、服装家纺、旅游商品制造等产业;鄱阳发展纺织服装、五金机械、清洁能源等产业。
做强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培育浮梁、婺源、鄱阳特色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小城镇。
重点小城镇指引
包含15座特色重点小城镇,其中农林特色型小城镇1座,矿产资源开发型小城镇1座,文化生态旅游型小城镇5座,工业带动型小城镇5座,商贸物流型小城镇1座,城市近郊型小城镇2座。
区域绿道建设
依托赣东北风景游憩地的建设,以景德镇市和婺源县为中心组织区域绿道网,向西对接九江市和南昌市,向东对接黄山市,向南对接上饶市。以景德镇市和婺源县的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婺源古村落、婺源乡村旅游度假区为核心,向北分别串联鄱阳县的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婺源县的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浮梁县的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等风景旅游区,向西联系鄱阳县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瓦屑坝移民遗址,向南联系乐平市的古戏台群等人文景观。建设古代水上瓷路沿线绿道(沿昌江串联浮梁高岭村、景德镇城区、凤岗镇姚公渡、鄱阳县城、都昌县老爷庙等)。
第六节 幕阜山-九岭山风景游憩地
发展定位
发挥区域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肺”和休闲后花园,特色农林产品加工基地。
城镇化空间组织
以生态保育、生态农林业、生态旅游功能为主,建设昌铜高速公路生态经济带和修水沿线生态经济带,串联沿线的生态小城镇、风景旅游区及生态农林经济区。
城镇等级规模指引
到2020年,规划形成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3座,分别为修水、宜丰、武宁。
到2030年,规划形成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1座,为修水;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2座,分别为武宁、宜丰。
生态环境保护
发展节水农业,同时严格企业准入制度,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加快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和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
严格产业准入标准,对规模小、效率低、排污重的企业加强整治。
产业园区统筹
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主,重点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其中,铜鼓以木竹加工、家纺制品为主,宜丰以绿色农副产品加工、木竹工艺品、陶瓷生产为主,武宁以光电机械、矿产加工为主,修水以服装纺织、食品加工为主。
积极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业,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小城镇。
重点小城镇指引
包含8座重点小城镇,其中矿产资源开发型小城镇1座,文化生态旅游型小城镇3座,工业带动型小城镇3座,商贸物流型小城镇1座。
区域绿道建设
以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为重点,沿幕阜山山脉组织区域绿道网,向西对接湖南、湖北,向东联系九江和南昌。建设串联武宁县的武陵岩景区、九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庐山西海景区,靖安县的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修水县的黄龙山景区、宜丰县的九天旅游度假区、奉新县百丈山-萝卜潭风景名胜区的区域绿道。
第八章 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
第一节 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南昌大都市区协同发展机制
立足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的一体化发展要求,推进重大功能开发与项目选址布局统一管理,由南昌市政府牵头,包括南昌市直部门、组成县市(区)主要领导成立协同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区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文化保护等区域联合实施计划和近期行动;在金融、教育、医疗、人才、产业、科技、房地产、电子信息、旅游文化、公共交通、文化设施等统筹发展布局提出指导意见。
试点国家公园管委会体制
建立起实现一个保护地一块牌子、一个管理机构,由省级政府垂直管理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设立国家公园管委会。管委会负责编制区域内的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政策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与计划,并对公路、水路、地方铁路行业发展规划与计划进行管理。协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景区、森林公园等的保护与区内及周边市县的建设发展,负责对区内进行限制性的土地开发及旅游开发活动,赋予一定的企业灵活性。管委会应享有市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和行政裁决职能,对开发建设项目,由管委会组织开展对环境影响、土地使用效率等的科学论证,报省相关部门(如省山江湖办公室、省环保局等)审批、核准和备案。对管委会管辖区内的所有企业可免收省级可决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省级开发区所享有的政策,对土地与旅游开发的所得款项,由管委会负责建立项目基金,用以扶持管辖区内及周边的生态类中小微企业和市县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
流域综合治理与城乡统筹发展管理
由省政府相关部门联合流域所在市县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重点解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建设的协同难题,明确流域开发与保护总体格局;由省政府与各市人民政府联合制定实施方案,并将计划与方案分解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
在本规划确定的生态红线和其它生态敏感地区内,制定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市县生活、工业污水设施必须配套建设脱氮除磷设施;严格划定规模化畜禽禁养区和适养区。落实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合理划分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区和开发利用区,严格分区管理,探索建立政府一把手复杂的“河长制”。
第二节 试点空间资源利用奖惩机制
鼓励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奖惩机制
对闲置土地、工业园区投资强度低的个人或单位收取闲置费,通过调节税收政策对高投入、高产出企业进行奖励等措施鼓励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对亩均税收贡献大或安置吸纳就业人数多的企业实施奖励。探索建立土地出让金分成激励机制,提高地方盘活存量土地积极性;对积极开展存量土地利用的城市在土地开发税费、产业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补贴。对于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超过25%,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超过125平方米/人的城市优先使用存量用地,出台鼓励既有工业园区、老旧小区改造和废弃地改造利用的优惠政策。在南昌、景德镇等城市率先试点“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原则率先开展工业用地租用制度。
按照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支持旅游经济发展。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及石漠化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引导乡村旅游用地规范利用,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和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举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支持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建设旅游设施。
健全城镇用地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协同升级的激励机制
按照“功能相容、结构平衡、景观丰富”的原则引导城市功能适度混合开发,城市中心区应促进居住与各项服务功能在同一地块上的混合开发建设强化用地总量控制与结构性调整,人均指标过高的城市应限制土地供给。以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核心区为试点,通过重大项目捆绑,适度增加中心城市周边的组团城镇、专业化小城镇的土地供给。促进城市综合交通设施用地调整与城市土地开发相结合,尤其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容积率。
完善水资源管理的市场机制
逐步建立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培育水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阶梯水价机制,运用市场手段鼓励节约用水行为、树立节水意识。明确生活、生产、特殊用水等不同目的的水价阶梯制度,严格控制农业、工业用水量。用地用水制度应包括《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中节约利用水资源的主要内容。
制定鼓励小城镇发展的创新机制
将小城镇按资源、区位、特色进行分类,鼓励错位发展。在以下方面创新发展机制:激活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作用,降低小城镇落户准入门槛;探索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挂钩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合理鼓励农业规模化生产,鼓励农用地流转,对有条件的小城镇开展试点工作。改革税收机制,鼓励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企业雇佣失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