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根据SAP《开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智能时代》白皮书介绍,现在很多办公室人员常常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切换。他们经常为了完成特定工作,需要反复从一个程序切换到另外一个程序(比如ERP和Excel),复制粘贴相同的数据(例如物料和供应商客户信息),这种手动工作费时费力且容易出错。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使用软件机器人来仿真人类用户,尽可能地让这些乏味、通用的任务实现自动化。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RPA并不是什么真的机器人,由是用一些软件来实现自动化办公,处理具有高度重复性的信息处理工作。
在我们生活中就有类似的场景,高速公路收费口ETC,也可以看作是RPA。ETC就是通过安装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上的车载电子标签,与收费站ETC车道上的微波天线进行短程通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银行进行后台结算。
原本的“收卡—结算—放行”的一系列人工操作完全被自动化替代,节省了车主大量时间,让收费口交通更加顺畅。
去年6月份,国家发改委、交通部联合下发《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鼓励银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开拓ETC业务。
ETC业务推广得如火如荼,但是其中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收费员面临下岗再就业。现实很残酷,人工收费岗位就是被流程自动化技术所替代。真是应了那句话“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目前RPA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有人值守型自动化(Attended RPA)
顾名思义,这些工具在执行自动化过程时将需要人工干预。有人值守型RPA曾被称为机器人桌面自动化,它在桌面运行,充当人类用户的软件助手,并在遵从应用业务逻辑的同时与桌面应用程序进行交互。
这类型RPA特点是不修改应用程序,所以实施快、成本低。
2、无人值守型自动化(Unattended RPA)
这些工具很智能,可以自动化地完成一些端到端流程,并且具有决策能力。这种RPA需要重新编程,项目更加复杂且实施时间长。
3、混合型RPA
这些工具具备了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工具的组合功能。
在供应链管理中,会有哪些岗位比较适用于RPA?
RPA擅长处理大量重复交易,比如开票、下达采购订单、处理供应商发票、逾期帐户收款、对账和提供客户服务等。
以开票为例,如果和客户是做Ex-works条款的,意味着货物出库以后就可以开票了。销售客服根据出库单,核对好商品单价,汇总完成后就可以制作发票,递交给客户,然后就根据付款条件等着收款了。
在这个过程里,客服需要在ERP和Excel里切换窗口,搜寻各种品名、单价、数量信息,汇总在一张单据里,在double check之后,发送给客户。
整个过程里几乎没有需要人为判断的工作,只有简单的机械式重复,非常适合应用RPA。
供应商付款对账也是同理,一般企业财务政策是要求采购订单、仓库入库单和供应商发票三者之间匹配,来证明货物是实际收货了、正确的数量和价格被列在发票上了,然后才能安排付款。
对账的过程非常枯燥、无需创意,唯一的岗位需求就是认真细致有耐心,所以这项工作也很适合用RPA。
再来看个稍微复杂点的应用,下达采购订单。不管是根据再订货点,还是固定周期补货的模式,采购员都是按照既定的流程,在ERP系统中检查库存和在途数量、系统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需求量,以及根据MOQ、采购提前期、运输时间等等参数,决定采购的品种和数量。
在此过程中有小部分需要人工判断的工作,比如发现采购量过大时候的人工确认,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很多采购员进行决策,下订单基本是个简单重复性的工作。
用自动化流程下订单还有个好处是可以杜绝人为过量下单的情况,RPA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不用担心缺料后被指责的窘境,该怎么下单就怎么下单,缺料了也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没半毛钱关系。
如果是人工下单的话,采购员可能会放些余量,有时候还会因为人情关系,给供应商多下单,使用RPA就不会出现这些情况。
RPA为什么突然火了?
根据德勤Deloitte在2017年的一份报告《The business leader’s guide to robotic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其中指出RPA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流程效率和服务效率。
如果流程经常与IT应用程序有着重复的、可预测的数据交互,那就有可能从RPA项目中获得收益。RPA通过模仿人们与应用程序交互的方式,遵循简单的规则来进行决策,并执行这些常规的业务流程。
RPA工具在过去十年中悄然发展,现在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流程自动化。整个端到端过程可以由软件机器人执行,而无需人工干预,还可以管理异常情况。
RPA软件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可以跨越多个行业。只要RPA遵循一定规则,并通过人机交互执行系统化、标准化的重复性过程,都可以为企业带来不错的回报。
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是流程与信息系统有交互,具有高度重复性,而且流程比较稳定,都是RPA可实施的目标。
企业在经济下行、增速放缓、成本压力等多重影响因素之下,考虑使用RPA就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2019年有一部纪录片很火,那就是由美国奥巴马夫妇投资的独立纪录片《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
在片子接近尾声时有一个镜头,中国高管给福耀董事长曹德旺介绍将会用机器人取代工人,借此来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兴起,未来越来越多的岗位即将被机器取代,虽然听上去有些残忍,但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现实,而当下中国更加青睐于新技术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
在2019年5月麦肯锡的一篇文章《中美德日智能制造大比拼》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中国企业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满怀信心,对投身智能制造乐观而不迟疑”。
根据麦肯锡在201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86%的中国受访企业相信智能制造的潜在价值,比例远高于美德日三个发达经济体的企业(美国67%,德国62%,日本40%)。
在去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提出力争2019年底前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入口车辆使用ETC比例达到90%以上。在当年12月18日,上海全部9个省界收费站的相关设施施工工作就完成了。
我们对新科技的接受程度很高,而在推广应用上的阻力和障碍较小。
职场人士如果学习鸵鸟,遇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就把头扎进沙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可能迟早会遭遇危机。
对职场人士的启示
子曾经曰过:“吾日三省吾身”,当然我们每天工作很忙,有限的时间只够三刷朋友圈、微博和抖音,但还是很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回顾自己的职业发展情况。
每隔一年或是半载,找个清静的地方,冷静思考下自己目前工作状态和未来发展前景,到底是前途越来越光明还是灰暗了,路是越走越宽还是窄了,竞争力是越来越强还是弱了。
虽然回顾的过程可能会很痛苦,灵魂拷问可能把自己烤焦,但是大家要记得一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回到RPA话题上,我们可以定期思考一下,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否有可能被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替代?我们的工作是否存在着重复性,流程是否比较稳定,岗位是否具有可替代性?
如果这些问题都是YES,那么我们就需要打起精神来,仔细思考下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了。
在2018年6月份,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The Death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之死》。
这篇文章在当时是引起了国内同行朋友们激烈的讨论,文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是,“在5到10年内,供应链功能可能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平稳运行的自我调节实用程序,可以最佳地管理端到端的工作流程,并且只需要很少的人为干预。”
文章作者认为供应链的很多功能,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或者自动化来替代。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由自动化或人工智能来替代人,这可能不是一个幻想,而是大概率会变成现实。
面对RPA的挑战,职场人士如何应对?逃避不但可耻,而且没用。只有主动出击,转变不利为有利。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我们要精准地来识别我们知识和技能上的短板差距。识别出了以后,我们需要用更有效的培训手段,迅速地进行弥补。
学习是输入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转化知识技能,我们还要进行输出,写作、演讲、培训都是很好的手段,可以迅速帮助我们提升学习能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打造个人专业化品牌。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人工智能机器正在进行深度学习”,如果供应链人士人类不想被RPA所替代,那么我们也同样需要深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