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制造业必须勇挑大梁、当好主力
江西聚焦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加快江西制造向江西创造、江西产品向江西品牌转变
扭住技术创新“牛鼻子”,激活改革开放“动力源”,狠抓营商环境“关键点”,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江西多方位护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塑江西制造辉煌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所在。历史上,江西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新时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塑江西制造辉煌。
解放思想谋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视,强调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的首要重点工作任务。我们要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不断深化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定不移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大多数制造业供给只能满足中低端需求,产业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扩大中高端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制造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稳”的根本、“进”的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在现代化潮流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形成大国经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根本力量。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西制造曾经独领风骚,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军用摩托车、第一辆轮式拖拉车、第一枚海防导弹在江西诞生,昌河汽车、凤凰照相机、赣新彩电、洪都摩托、鸭鸭羽绒服、草珊瑚牙膏等“精品”誉满全国。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江西工业增速连续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工业总量超过8000亿元,其中制造业占比接近97%,是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制造业总量不大、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等短板仍然比较突出。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江西的差距和弱项主要在制造业,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和潜力也在制造业。要实现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制造业必须勇挑大梁、当好主力。
聚焦发力向“江西创造”转变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在智能改造、规模聚集、两化融合、唱响品牌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江西制造向江西创造、江西产品向江西品牌转变。
加快智能化改造。智能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积极实施两化融合“个十百千万”工程、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打造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园区和智能车间、智能装备生产企业、智能制造基地。继续办好世界VR产业大会,积极推进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着力打造VR产业“江西高地”。大力实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5G商用试点,发展物联网产业,着力打响“物联江西”品牌。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试点示范,在数字经济大潮中迎头赶上。
提升集群化水平。产业集群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开展“大干项目年”活动,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推动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每年至少分别引进1个投资过50亿元、20亿元的产业项目。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做优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配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开展“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经济新动能培育“三大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有色、电子信息2个万亿级产业,装备、石化、建材、纺织、食品、汽车等6个五千亿级产业,航空、中医药、移动物联网、LED、节能环保、虚拟现实等若干个千亿级产业。深入推进开发区改革与创新发展,实施“两型三化”园区管理提标提档行动,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实现企业拎包入驻、高效运营。积极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努力培育1-2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推进绿色化转型。绿色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坚决打好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化工园区整治、散乱污企业整治等专项行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建设一批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建立正面与负面两张生态环境清单,按照生态优先原则,优化制造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生态环境容量和质量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生态+”,打造可持续综合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产业体系,提高点“绿”成“金”的能力。
实现服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紧扣制造业服务需求,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引导企业从单一的产品制造商向研发、设计、制造、管理、运营的综合性、集成化生产服务型提供商转变。依托现有工业产业集群和开发区,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产业服务平台和综合体,构建区域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
促进品牌化塑造。品牌是制造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强化质量品牌意识,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引导各地以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创建一批知名品牌示范区,着力形成江西制造品牌规模效应。实施商标品牌梯次培训计划,以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知名品牌。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文化内涵,讲好江西品牌故事,塑造江西品牌形象,提升江西制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有的放矢护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强化保障、合力共为。
扭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精准对接,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引导企业聚焦行业发展方向和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扩大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大力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井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南昌航空、赣州稀金、中国(南昌)中医药等一批产业特色科技创新城建设,构建“一廊两区五城多点”创新区域体系。要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千计划”、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造就更多面向制造业的领军人才、一流研发团队、卓越企业家和“赣鄱工匠”“能工巧匠”。
激活改革开放这个“动力源”。以提升产业链水平为重点,持续巩固制造业领域“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按照竞争中性原则,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民营企业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平等对待。充分发挥江西作为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共同腹地的区位优势,实现制造业深度融合、互利共赢。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严格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面向全球引进高端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扩大产能合作,拓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空间。
狠抓营商环境这个“关键点”。根据世界银行有关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评价标准,逐一解决突出短板问题,努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公正监管、优化服务,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使企业办事做到“最多跑一次”“一次不跑”或者“掌上办理”,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最大限度压缩违法违规行为的生存空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制造业减税降费政策,切实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有明显的减税降费感受,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综合融资成本有明显降低。以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为契机,深入推进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五型”政府建设,使“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成为政府部门的鲜明标识。
用好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对标制造业国际一流水平,构建和完善以规模效益、创新引领、动能转换、集约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等为主要指标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各地各部门的分级分类绩效评价制度,实行差别化与综合性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绩效管理与过程管理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年度评价与任期评价,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设置指标权重,引导各地各部门不断夯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