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生鲜电商平台在产品种类、服务体验以及配送方面的特点并不突出,并且始终处于烧钱培养市场、消费习性的阶段,这种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无法持久延续。
富裕起来的人们,从吃得饱、吃得好到吃得新、吃得鲜,成为追求生活品质主流,生鲜电商因此迎来轰隆隆发展,势不可挡。而回首2019年,生鲜电商寒流不断,关闭解散者有之。 12月11日,生鲜电商“我厨”被发现其官网和APP均已暂停服务。经过三轮融资的“吉及鲜”出现资金问题,最终因融资失败而宣布停止运营。社区生鲜电商平台“妙生活”日前也被曝正大量关店,结束在这一垂直领域的探索。 早在4月份,美团旗下“小象生鲜”宣布关闭无锡及常州两地的5家门店;阿里的“盒马鲜生”在今年5月底首次关店;7月,永辉超市旗下“超级物种”上海首家门店五角场万达店关店;阿里巴巴旗下冷链物流专网——阿里被投公司易果生鲜“安鲜达”被曝于2019年10月底开始全面解散。 一个迎着消费趋势而生的“生鲜”行业,缘何遭于“成长意外”? 有分析认为,经营者扩张过快、产业链太长损耗太大、产品质量、用户体验、后续服务跟不上等无法及时跟上,加速了部分生鲜电商“频频到下”。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有保证的供应链渠道,发力高质量资源配置,才能让消费者买到具有高性价比的商品。同时,众多生鲜电商平台在产品种类、服务体验以及配送方面的特点并不突出,并且始终处于烧钱培养市场、消费习性的阶段,这种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无法持久延续。 莫岱青认为,生鲜电商倒下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损耗大。生鲜商品毛利率看似很高,但由于其包括种植、选品、包装分拣、物流、损耗和营销等多个环节,长长的产业链直接导致了产品的损耗大、利润降低。 也有观点认为,生鲜电商“倒下”是B、C端衔接出了问题。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虎东认为,生鲜电商的保鲜问题是,B端做得好,C端到户的问题比较突出,冰袋、干冰、水等,都是需要在极短时间内送到客户手中的,否则产品质量不能保证。C端最后一公里的成功,其实就是B端后端的支撑在起作用。但是B端投入很高,基本上公司都是重资产经营,发展缓慢,在前端C端市场极为火爆的情况下,后端发展不给力,将导致资本进入到前端,想借用“流量”捞一把,前端“烧”得很厉害,后端被“冷落”了,前后端不协调,前端发生问题,那就是“死”的问题。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解筱文认为,生鲜物流中存在的配送超时、信息传输滞后、生鲜不“鲜”等较多现实问题,说明目前生鲜物流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生鲜市场也需要有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来支撑,否则,用户体验不好,对生鲜平台运营也是致命的。 看着生鲜电商面临的“险境”,从业者不免要问:未来,生鲜电商路在何方? 网经社电子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给出了三条“出路”: 一、加码冷链建设和供应链投资。由于自建冷链仓储物流投入成本高,使用第三方物流又难以把控品质,生鲜电商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亟待解决。未来随着电商巨头们纷纷以不同形式进军社区菜市场,生鲜市场的线上渗透率将会逐步提升,其对食品安全的把控也会愈加严格。电商巨头正不断加码冷链物流建设和生鲜供应链投资,拥有全产业链资源和全渠道资源的企业优势将愈加凸显。 二、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生鲜产品品质是其生命所在,低质产品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标准化带来的价值是生鲜产品形象的统一和品牌价值的提升,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使价格得到保证,盈利能力也得以增强,同时还能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和附加价值,品牌影响力也凭此得以扩大,最终赢得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三、菜市场、超市、社区生鲜多种业态共存。菜场有时效性,部分区域超市覆盖又不够密集,再加上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和便利性成为不少上班族的优先考量因素,这使得手机买菜有着较大的用户需求。未来,生鲜市场会呈现菜市场、超市和社区生鲜(手机App+前置仓)等多种业态共存的局面。 生鲜电商要想赢得好的发展,除了提供好的服务体验,加强自身供应链体系建设也非常重要。正如莫岱青所说,通过缩短供应链来降低损耗、节约成本,才能够提高市场渗透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