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萍乡市物流综合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物流知识 >

农产品冷链: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时间:2020-04-19 09:41 来源:中通研究院 点击:
江西省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示:您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进行网页播放器升级!

来源 | 中通研究院

作者 | 沈彬彬

原文标题《农产品冷链: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垃圾车、救护车、殡仪车运送平价肉和蔬菜?叮咚买菜、永辉生活、盒马生鲜每日线上准点开抢?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乱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生产秩序,也对城市米面粮油、生鲜物资的供应提出了一个巨大挑战。据相关报道,疫情期间生鲜食品线上消费趋势与线下物流配送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有货无车”和“有车无货”等现象屡见不鲜。


作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在“民以食为天”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传统理念和新需求下,农产品冷链物流已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据中物联冷链委预测,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4698亿元。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冷藏冷冻类产品,在生产、贮藏、销售、运输,最终到消费者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这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一项系统工程。


其特点是环节多、供应链长,其中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使农产品质量大打折扣。据资料统计显示,由于我国冷链系统的不完善,每年会造成约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的浪费,总价值高达100亿美元,可谓触目惊心。



- 1 -

全国各地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


党的十九大以后,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出台,其中,食品冷链物流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大举措。各地各行业协会也在不断探索推进并设定地方冷链标准。


1)中央各部委加快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政策


2019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24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改善消费者体验。


2020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启动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统筹规划、分级布局和标准制定。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2020年3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其中也提出要研究制定贫困地区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短板”。


2)各地、行业协会相继出台相关冷链地方/国家标准


2018年4月,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北京市质监局、河北省质监局共同制定发布《冷链物流冷库技术规范》等8项京津冀冷链物流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对冷库设计、温控系统、温湿度环境、温控技术、安全管理等进行了规范。


2020年2月,由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上海冷链协会等共同起草的国家标准《食品低温配送中心规划设计指南》由全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对推动食品低温配送中心新建、改建、扩建,促进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推动冷链物流规范化、标准化运营,提升食品冷链“最后一公里”的卫生、质量及安全具有一定重要意义。



- 2 -

痛点&难点


消费升级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吃得饱,而是要吃得好、吃得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农产品的品质、安全、营养和可追溯也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 


1)农产品的“非标化”,是制约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根本原因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水果、蔬菜时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这次和上次买的口感不一样,上次的好像更好吃一些。”其实,这就是农产品的“非标准化”问题。作为一种非标产品,农产品牵扯因素很多,如果蔬种子的类别、农民种植的方法、迎合不同口味偏好的消费者等等。


日本在农产品筛选和分级等方面,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如大白菜、韭菜按“棵”计价;鱼虾以“条”计价,很难见到以重量为单位计价的蔬菜水果,且未达标的农产品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而我国,腐烂生鲜水果“滥竽充数”的不下少数。


事实上,农产品的“非标化”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个上游推动下游的产业链,上游农产品标准化做得好,下游冷链物流也必然服务得好。这也是很多物流公司选择与生鲜电商品牌合作,或电商品牌选择自建物流的原因之一。


但农产品涉及肉、禽、蔬菜、水果等千万品种,如果每个品种都制定不同的标准,那将是一个浩大得、无止境的过程。这也是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至今仍“大而不强”的原因。


2)农产品产地冷链技术滞后,农产品冷藏意识不强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中,存在两个“一公里”:“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即农产品冷链物流需全程保持恒温。随着物流体系的逐步完善及新技术出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但农产品流通的“最先一公里”目前还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农民对生鲜保鲜知识也较为缺乏,对采摘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及仓储等冷链意识薄弱。产地又缺少专业的冷链物流公司,农户或合作社只能与个体冷藏车辆合作,大多数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得不到恒定的保温、保湿和冷藏,致使生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就已经断链。


3)冷链基建“供需错配”局面依然突出


据链库网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冷库总需求面积超过140万平方米,可出租面积达500万平方米,供需比为3.5:1,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地,显示出极高的重叠度。


表面上看是供过于求,但实际上却是有库难租。主要原因是高标冷库的缺乏,大部分冷库还仅局限于传统的保鲜仓储功能,无法满足现代冷库高标准的要求。


而冷藏车方面,据统计,2018年我国冷藏车保有量仅为18万辆,按照我国人口基数和冷藏车保有量核算,我国每7752人才拥有一辆冷藏车;而美国则是每500人一辆,可见我国冷藏车的数量与国外相比仍较为缺乏。


4)冷链物流成本不断走高


冷链行业是一个前期投入大、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不少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投资力度也不够大。


首先,体现在硬件成本上。众所周知,冷链所需要的冷库、冷藏车辆均属于重资产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领域的“超大玩家”属性。其次,从生产成本上看,目前在冷藏、包装、运输、损耗等环节上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成本约占农产品总成本的10%-30%,成本颇高。再者,路桥费、燃油费、人工费等也在不断攀升,也使得部分物流企业知难而退。据资料显示,上述三项费用总和占到冷链物流企业总收入的80%左右。



- 3 -

启示&建议


我国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各有特色,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需求导向也有明显不同。这就需要市场主体要从实际环境出发,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冷链物流愿景目标。


1)着力破解农产品“非标”难题,建立全方位立体的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是农产品上行基础,也是推动冷链物流发展的奠基石。日本果蔬在流通过程中体现出了高品质和低损耗率,究其原因是一方面得益于日本在农产品冷链运输、仓储、包装等方面的成熟基础设施和标准化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与日本农协、农户之间的分工协同组织密不可分。


可充分借鉴日本发达国家经验,发挥我国农民合作社的重要作用,积极与行业协会、知名电商物流平台等合作,从部分村、镇试点开始,结合自身农产品优势,把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从选种到种植到筛选分级等全程的标准化。


2)着力聚焦两个“一公里”,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


两个“一公里”已成为当下冷链物流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难题。


“最先一公里”主要包括农产品采摘后预冷、筛选、分级等环节。目前,部分电商物流平台在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上已初步取得了成效,即主要采用原产地直采模式,将供应链环节前置到距离农产地最近的地方,建立“产地仓”;或在原产地建立果蔬预处理中心,为当地农商提供鲜果预冷、分拣、包装等工作,确保农产品恒温储存。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各电商物流企业在对待“最先一公里”问题上还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未来,如何整合农业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内资源优势,互相配合,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为“最后一公里”。如今疫情期间,除邮政外其余快递企业普遍出现进社区难的困境。“无接触投递”已成为各大快递物流公司的标配,甚至未来也有可能变成常态。


但“无接触投递”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无人看守、包裹易丢失、用户忘记取件等。为缓解疫情带来的压力,此前各大电商物流公司研发的“黑科技”——无人机/车,也都纷纷上路试运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待大面积推广使用。未来可否研发冷藏无人车/柜,在部分社区进行试点运营,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值得探索。


3)着力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增强对农产品的可追溯性。


冷链物流属于控温型物流,为了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处理及时、配送流程优化及存取选拣自动化、智能化,还需要信息化技术作为辅助支撑。未来,可充分发挥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在冷链管理和温度监测等方面的运用,大力探索智能调度系统、智能路由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弥补行业发展的短板。


比如当前中通快递的经验做法。与合作社、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合作,由各类组织对于产品源头进行质量把控,共同建立标准并实施检验。快递企业提供针对于农产品运输的系统平台,通过设定“身份码+流转码”,记录整个运输过程,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4)着力探索以销定产的反向供应链模式,提高供应链透明度


中国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都远离消费地,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许多优质农产品不能及时从产地运出。这是整个农产品冷链供应链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以销定产”的反向供应链模式,就是将原来的推式生产转变为拉式生产,通过大数据预测出当地一段时期内的需求,提前帮供应商制定供货计划,提升效率。


未来可广泛切入供应链各端,与上下游共享农产品信息,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如深入下游,逐步链接生鲜超市、餐饮、连锁门店,通过大数据对农产品消费需求进行预测;在中端,帮助生产、加工企业构建链接农户、合作社、种养殖基地的供应链体系与融资服务,形成深度的产业链服务;在上游,深入农产品原产地,指导农户或合作社按需生产,拓宽销路,着力解决因产销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农产品浪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