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区内粮食消费量整体维持稳定,其中饲料用粮消费大幅缩减,工业用粮增减互现。粮食物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全市粮油供应网点达到1万多家,实现便民服务社区全覆盖。同时,北京市高度重视粮食应急储备工作,大力增强地方粮食的储备能力,保证了区域内粮食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根据2018年北京市产业禁限目录规定,保障城市基本运行的除外,禁止新建和扩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未来北京市的粮食加工产业也会面临一定的调整。
近年来,北京市与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调研得知,北京市所需的稻谷主要从东北等地区调入,小麦主要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调入,玉米主要从东北、河北等地区调入,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
目前,北京市的粮食储备主要由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负责,依托专业的存储设施,上述企业按照要求完成粮食的收购、转运、存储和投放业务。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则负责完成粮食的收购、转运、加工和成品粮的销售工作,外地的成品粮则通过批发市场、超市等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很多大型连锁企业则与特色产地建立了商贸联系,减少其中的流通中间环节,有些连锁企业还选择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门店的成品粮配送业务。饲料加工企业则通过与产地合作以及购买北京市储备粮等方式满足生产需要,并售卖给本区及其他养殖类企业使用。北京市的粮食流通形式虽然较为多样,但是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
北京市粮食物流从运输形式来看,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2017年,粮食通过铁路运输的数量为39.75万吨,其中大豆1.61万吨,大米1.77万吨,面粉0.1万吨,玉米6.36万吨,稻谷23.72万吨,小麦6.09万吨,杂粮0.1万吨。负责粮食运输的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集聚度不够,基本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承运,运输车辆主要通过京哈高速、京开高速、京平高速等主要通道进入北京市内。据调查,粮食运输所使用的车辆很多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些粮食运输车辆是由通用车辆改装来完成运输作业的。
目前北京市正在加快首都粮食产业布局调整,计划沿北京六环周边布局,建设若干个具有“储备+加工+配送+研发”一体化功能的综合性粮食服务保障中心,逐步形成环京1小时成品粮配送圈。同时,依托交通便捷、规模适度、设施现代、实力较强的仓储企业,建设集储粮信息自动感知和自动采集系统、仓储机器人、绿色储粮技术等先进科技于一体的智能化粮库。
目前,北京市粮食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调整,很多粮食存储设施和加工企业都处于六环以内,运输车辆的通行受到很大的影依据当前形势需建设集储粮信息自动感知和自动采集系统、仓储机器人、绿色储粮技术等先进科技于一体的智能化粮库。北京市粮食产业经济统计显示北京市成品粮油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275万吨,粮油食品企业年加工能力60万吨,饲料企业年加工能力192万吨;全年创造工业总产值307亿元,比上年增加28.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实现销售收入411亿元,利润总额27亿元;北京市全年加工企业面粉总产量72.3万吨,大米总产量43.3万吨。
同时铁路运输的组织受到的制约因素多,来自东北地区的稻谷采用铁路运输的比例较高,而小麦等粮食则主要是依靠公路进行运输,这与目前北京市要求的运输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差距。
根据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3年行动计划政策中所提出的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要求,需要在国家有关单位支持下,盘活现有铁路资源,建设城市货运铁路网,充分利用现有铁路货场,提高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比重。计划到2020年,提高全市货物铁路运输比重到10%;公路运输也受到限行政策的影响,车辆的型号管理规定将会更加严格,对货车的通行时间也会有新的规定。
造成目前北京市小麦等粮食主要使用公路运输的原因是相关产业并非按照适应铁路运输的方式进行布局。首先,小麦主产区的铁路覆盖度不足,粮食生产的规模组织化程度不高,无法有效地在铁路沿线进行原粮集聚;其次,北京市的需求侧规模化不够,大型集团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采购集中,导致供应商数量多而供货量较小,无法有效进行运输组织,都独立地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物流需求碎片化特征明显,无法与规模化的铁路运输相适应;再次,小麦主产区与北京市的距离也较近,铁路的运输优势发挥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提升流通组织化和规模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北京市未来的发展定位,打造现代化的粮食保障体系,粮食物流系统需要科学谋划。
首先,在成品粮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条件下,要适度考虑未来原粮在存储地和储存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动态变化调整;其次,要考虑运输结构调整背景下的运输方式转变,从而满足绿色化的粮食物流发展需要;再次,要考虑新技术的推动作用,形成适应新形式要求的城市粮食物流保障体系,特别是提高铁路运输的比重。
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提升粮食流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为进行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提升整个粮食产业的集中度,并以商贸的集中实现物流需求的集中,便于在供需两侧进行物流资源配置。同时大型粮食产业集团内部也需要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对上游供应商进行适度地整合,有利于其做大做强,更好地向以铁路为主的运输方式进行转变。
目前北京市的粮食存储设施等调整涉及面比较广,短期内无法实现大规模的设施集聚,同时铁路线与粮食存储设施之间的配置调整难度也较大,因此需要考虑新的运作模式。从目前来看,部门地区具有良好的铁路装卸搬运基础运作条件,以其为基础打造公共性的粮食物流综合转运枢纽,形成具备运输、存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外地与北京市之间的粮食运输将实现铁路与综合服务体相融合的形式,根据需要进行装卸、存储、流通加工等作业,并利用新能源车辆建立与储备粮库、加工厂之间的配送业务联系,满足全过程的散运、散存作业要求。
同时要按照北京市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粮食产业适度疏解和保障功能提升,加快外埠粮源基地建设和地方储备粮布局调整,加快完善“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加快构建适应人民群众消费需要、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需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实现跨区域的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建立,适度减少北京市的粮食物流需求量。
要重视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建设市级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宏观调控、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撑,利用新的物流技术减少粮食损耗,提高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的作业效率。
北京市的粮食物流产业发展需要在遵循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模式、运营机制、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创新探索,满足提出的绿色化等方面运行指标要求,未来北京市粮食物流的发展将势必形成新的模式,并有效地进行示范辐射,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保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