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领先的制造业都在推行自己的产品服务化经营理念,围绕其实体产品提供使用权租赁服务、融资租赁服务、配套软件服务、全生命周期售后服务和其他衍生服务,而领先的服务业也在探寻和实践服务产品化的经营思想,把其隐形的服务赋予标准化参数配置,按照实体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逻辑进行商业经营,甚至出现了实体产品衍生服务的产品化,以及隐形服务衍生产品的服务化。服务产品与客户服务,作为现代商业的“一体两面”得到了深度融合和发展,二者已经缺一不可。
1.对标制造业:探寻产品的原始真谛 谈到产品,最好理解的是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购买的各种实体产品,特别是与吃、穿、住、行紧密相关的食品、服装、家居、家电、手机、汽车等。这些制造业实体产品的一般全生命过程大致是这样的:①特定市场需求调研;②产品功能定位与需求设计;③产品概念、名称和图纸设计;④产品生产线、生产工艺与模具设计;⑤产品样品生产、测试和调整;⑥产品生产线规划与建设;⑦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寻源与物流组织;⑧产品生产试生产与逐步量产(含物流组织);⑨产品品牌推广和上市销售(含物流组织);⑩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建设;⑪产品报废、回收处理体系建设。 我们把制造业的产品生产逻辑进行抽象概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产品的普适性结论:产品是一系列输入经过一系列处理而得到的最终输出结果,消费者为产品的输入、生产运作过程及最终输出结果整体买单——这是产品的原始真谛,如图1所示。
图1 产品的原始真谛
基于这样抽象的产品认知,现代物流运作的最终结果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产品,笔者把它命名为物流产品,而且物流产品只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为输入的某类货物的相关状态参数发生了变化,比如运输会带来货物所处地理位置的变化,流通加工会带来货物的包装等外观状态的变化;另一种是作为输入的某类货物的相关状态参数保持稳定不变,比如仓储是让货物的地理位置保持稳定不变,冷链是让货物的温度状态保持稳定不变。这种针对某类货物进行特定的物流环节处理,使其相关状态参数发生变化或维持稳定不变的结果,构成了物流产品的本质,如图2所示。
2 物流产品本质是货物最终的交付状态
通过与制造业对标,我们发现,物流产品的概念本身就已经不再抽象,而是变得更加好理解,因为它和所有实体产品一样,本质属性是某种输出结果,只是物流产品的核心是交付,而交付要区分状态变化与状态维持两种情形——不管是哪种情形,物流产品都是物流环节运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