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难到出口难,外贸商的焦虑一直都在。
“停工了,怕订单没法按期交货;复工了,怕员工不来;员工来了,怕订单不来;订单来了,怕原材料不来;货生产好了,怕客户不收货了。”网上流传的这段话真实体现了外贸人近三个月来的内心写照。
2008年之前,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几乎一马当先。而在全球经济放缓趋势下,这辆马车疲态尽显。
随着国内疫情减缓,海外疫情蔓延,许多外贸企业正面临着外部的二次冲击。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20年1-2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总值为2.04万亿元,同比下降15.9%;整体贸易逆差425.9亿元,而去年同期为顺差2934.8亿元。对外贸易这辆马车已然熄火。
3月19日,商务会召开网上新闻发布会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呈现蔓延之势,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认病例,一些国家生产、消费等领域受到冲击,贸易活动减少,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贸企业可能将遇到外需不振、订单减少等问题。
全球化时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经济学家许小年曾指出,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已离不开世界。
在全球贸易舞台上,中国既是重要的供应方,也是重要的消费市场。
从数据上看,中国于200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2013年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在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1.9%增长到2018年的11.75%。疫情带来的进出口需求锐减,毫不意外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
再来看看企业,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自201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中国企业总数从10167家增长到37164家,大约保持着16%的年增速。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首次在上榜数量上超越美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是全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也是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全年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新设立企业40888家,比上年下降32.5%。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9415亿元,增长5.8%,折1381亿美元,增长2.4%。
中国与世界经济已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3月下旬,疫情在海外蔓延并爆发后,外贸退单、砍单比比皆是。中国的前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依次是欧洲、美国和日韩。三地加起来每年的总贸易额约占据中国总贸易额的一半。随着疫情漫延至这些国家,中国的外贸产业链受到影响,诸多工厂、工人、贸易商面临窘境。
目前,疫情尚未到达拐点。产业链条的传播具有时滞性,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底就已爆发,由于影响时滞,直到2008年年中,国内的出口订单和外需才大幅收缩,金融市场暴跌。
可以预估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出口下降的趋势仍将延续,外需或将进一步受到拖累。商务部部长钟山指出,195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只有11.3亿美元,到2018年达到了4.6万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带动就业1.8亿人以上。
这意味,国内将有1.8亿的人工作受到影响。
现如今,不少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率先倒下,优化员工成为众多企业的自保之举。据劳工部3月26日公布的数据,在截至3月21日的一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从之前一周的28.2万人激增至328万人,并且是1982年创下的前历史最高水平69.5万人的四倍多。
再来看看国内。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停工停产增多,用工减少,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明显上升。另一方面,疫情期间企业招聘收缩,市场就业机会不足。
2020年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将由保增长切换到保内需、保就业。
联合国秘书长指出,从目前看,全球经济衰退不可避免,新冠疫情可能导致2500万人失业。3月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从2.9%下调至2.4%,对比去年11月的预测下调0.5个百分点,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程度。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后续冲击,防止失业潮和企业倒闭潮,形势已十分严峻。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是统筹发展、协同融合的。与此同时,新基建不仅是基建,还是新产业增长支柱、创新投资渠道与新的消费,可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现如今,以精准施策的方法支持实体经济,满足真实的信贷需求,让超过3000万中小微企业和9000万个体工商户活下去,才是重塑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微观基础的关键。